上一节课给大家分享了精力管理之运动改善大脑,这节课就来给大家分享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孩子这个习惯不好,那个习惯不好,那么我们知道孩子的这些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吗?习惯的养成是个行为积累的结果,不断重复的行为最后就形成了习惯,好的行为他不断重复会成为好习惯,那不好的行为要是不断重复,自然也会成为坏习惯。
人的一生都受到了习惯的影响,绝大部分时候控制我们行为的就是习惯,孩子在某种行为中获得满足,他就会不断重复这样的行为,年龄越小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机,但遗憾的是很多的家长在幼年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每天都的一言一行以及日常的生活规律对于孩子所带来的影响,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甚至是在学龄前的幼儿园阶段,因为他没有学习任务,时间也很充裕,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孩子也学会使用一些哭闹撒娇等等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让事情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进行,可是等到一上个小学,有了学业的压力还有竞争,各种问题就开始出现,家长们也着急,就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看到哪儿不对就说哪,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让自己养成了唠叨的习惯,孩子们也慢慢练就了话从耳边过,全当没听着的闭耳神功。
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下身边的恩孩子,大部分你所期待他养成的好习惯的背后,其实都对应着一个已经形成的坏习惯,所以要想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咱们应该先改掉坏习惯,习惯的重塑可比新习惯的建立更加困难培养事件。如果我们把习惯的培养比作修大楼,建立新习惯就好比是在一块空地上来修房子,而习惯的重塑就好比你要先拆楼再盖楼的工作,可是有的父母忽略了,这拆建也是工作量,先拆后建的过程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孩子的年龄越大,你面临的拆迁工作就越困难,所以我们在开始行动之前得对孩子重建习惯这件事有一个合理的期待,明白这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但是绝对值得我们投入。孩子的行为习惯结果如何,最大的责任人就是我们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身教大于言传,讲多少道理都不如身为家长的我们先去陪伴孩子做到,如果你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阅读,会让不爱阅读的孩子更容易跨越阅读的障碍,如果你可以陪伴孩子运动,也可以让孩子从枯燥无味的运动当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教育是需要时机的,但找到时机的前提是父母榜样的力量,我们可以将自己希望孩子改掉的坏习惯或者孩子日常生活中不足的方面先记录下来,再从中挑出当前最需要解决,最重要的一项,然后围绕着这一项内容,找出所有的阻碍和对应的解决方法,最后围绕这些内容把目标分解到最小单位,投入全家的力量,一起和孩子达成这个小目标,除了榜样的力量以外,习惯的养成和陪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家人的陪伴习惯很难养成,重塑习惯那可就难上加难了,我相信每个孩子刚开始都有一颗向阳的心,他们都期待自己变得更好,获得父母和身边人的认同,只是因为有的人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正确有效的鼓励,在挫折和打击中逐渐放下逐渐放任自我来保护自己,那我们该如何陪伴呢?陪伴孩子们需要的是互动式的陪伴,而不是单向的指令,所以深度陪伴对于习惯的养成非常的重要,每天接送孩子,洗衣,做饭,洗澡等等,我把这些称之为基础的养育工作还谈不上深度陪伴,深度陪伴跟时间的投入,它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但是却和家长的注意力绝对正比,深度陪伴需要家长和孩子达成共识,制定明确的规则,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孩子的目标当中,通过加强互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觉到来自父母的支持,而不仅仅只是管教而已,父母的榜样和陪伴是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必要条件,达成这两个条件之后,我们就可以借助定时这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固化习惯,什么叫定时呢?就是固定时间,固定时间不断重复发生的行为,他就会养成习惯。比如想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家长可以开始让孩子养成翻书的习惯,刚开始时间可以设定短一点,让孩子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后就再逐渐增加时间,当孩子阅读的时候父母也可以选择一本书和孩子一起阅读,并且坚持和孩子固定时间一起阅读。
如果你的孩子年龄比较大,面临很多的行为问题需要纠正,你也不用着急,习惯的培养不能急于一时,从什么都不管,到什么都管,反而会造成孩子强烈的抵触情绪,欲速则不达,我们应该遵循全面关注重点突破的原则,从小目标开始帮助孩子在旧有的坏习惯一点一点前进,不做横向比较,不跟别人比,教会孩子和昨天的自己作纵向比较,一天进步一点点,同样都是做作业的拖拉,昨天他花了两小时,今天花了一小时50分钟,就应该给孩子鼓励,如果孩子还在拆建坏习惯的工作当中,这房子还没拆完,不能期待新楼的修建速度的时候,就能够真的发自内心去理解孩子,给予他鼓励,帮助他不断找到下一步的挑战,一个个击破,逐步建立成就感。
总结:
好习惯的养成
两个条件:父母的深度陪伴 父母榜样的力量
一个原则:全面关注,重点突破,父母引导鼓励,帮助孩子建立成就感
一个方法:固化习惯,在固定的时间不断的重复发生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