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阅读各类新闻时,基本上是泛读,不求甚解,基本了解新闻的主题内容和查找了解些许生词不做任何笔记的。
三月份中旬开始做《经济学人》的精读后,才开始真正感受到了外刊中的美!外刊中的遣词造句,修辞的用法,开头结尾的写法等,无不地道,漂亮。
《经济学人》,对非英语专业的且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阅读的难度还是有点大的。 之所以,我一开始就能比较顺畅的阅读经济学人,得益于我之前在“扇贝新闻”积累的32万多词的阅读量和为了考托福背了十几本“扇贝单词”上的相关的单词书(关于阅读和单词的背诵,感兴趣的可以去历史信息里翻之前的文章)。
于是,经济学人上的大部分的单词基本上有印象或者能靠上下文猜测出来。也因此,一开始做精读犯错误了。很多自认为能猜测出来意思,会的词句;和一些词组,我没发现,或者并不知道两个单词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意思就发生大变化了,都没有去查字典(懒癌发作),只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猜测罢了。于是在周末复盘时,完全蒙圈。实际上我并没有真正内化掌握成自己的知识,那都是自我的幻觉呐,以为自己都懂,实际什么都不懂。
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偷懒,放过的水最终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回来找你。
随后,通过阅读小伙伴们的精读笔记,和自己的精读笔记进行对比,开始修正自己的精读方法。
- 不得不说,阅读他人的精读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取长补短,能够看到自己没有注意到的知识点。会发现学习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理解的角度是怎么的不同,分析词句的角度也大不一样的,这都加深了印象,多复习巩固了。
- 如果当天的那篇文章,有太多的生词不会,给自己固定一定的生词查找量(对我而言遇到某些类别的时,比如经济类的文章,生词出现的频率就特别高),不全部查找,只查找自己认为自己特别重要且陌生的(有些词汇会在日后同类型的文章中重复出现,就可以硬性去回忆,加强巩固了)。
- 查字典时,一定要听听单词怎么读,如果单词完全陌生,要跟读几遍(我的好些单词发音不准,源自于一开始背单词时,只看释义,不听发音,导致虽然认识,但在听力中听不出来,口头发音也不标准。)
- 一个单词会有很多的释义,优先关注和记录在这篇文章中释义是什么,其他释义按自己所需适当记录,不需要一口气把所有的释义都记录下来,记不住呐。
- 对于模棱两可或这不能完全确定的词组,一定要动手查找记录,别怕懒!查到的词组意思也许会让你大吃一惊,而后豁然开朗!
- 遇到写的很漂亮的句子,把句子中的主要结构拎出来,拆分分析,翻译,和造句。
- 遇到的专业知识的表达,不妨上网搜索下背景知识,学习专业名词是怎么表达,这也从侧面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 最后就是一定一定一定要记得复习自己记的笔记。
经济学人中,连文章的标题都很有意思,时常有典故或者一语双关,更别说文章中的各个梗。在段落中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也是特别妙。越深入的读,会发现在中文中描述很复杂的话,文章就用了几个词就精准简洁的表达出来了。
之前没有做过外刊精读,刚开始时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开始。不妨回想下以前学校里的老师是怎么样带着学生研读课文的;亦或者上网搜索一下他人的学习经验(公众号里也有一些事是针对外刊学习的,可以去搜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关注),多研究几个人,试着自己开始去做。
做精读,就不能用泛读的心态。不懂的,模棱两可的,一定要花时间去查询探讨。把自己的姿态放低,谦虚低调地学习,你糊弄过的知识,最终那些知识也会糊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