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当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谁时,才能想清楚什么是正义。”刘瑜在《无知之幕后的正义》一书中用这句简单直白的话将罗尔斯《正义论》浓缩成了一句话,所谓“无知之幕”就是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情境中处于暂时失明的情形。当无知之幕撑开时,你不知道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知道自己拥有多少金钱财富,更不知道自己握有多少话语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倾向于中庸之道,并且会选择会站在一个相对平等的角度去制定一些相对公平的社会制度。
弱视群体习惯于要求同情和补偿,而权利中心则更愿意将更多的钱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每个人都想要制度偏向于自己,都想在每一条条例中处于受益方的角色,因此人们在思考讨论问题的时候总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少数民族的学生高考可以加20-30分,这个加分项自设立开始就饱受争议。汉族的家长和学生都不满,明明都是读书,明明都是学生,凭什么人家就能平白多得那几十分。一时间众说纷纭,议论纷纷,于是有相关人士跳出来说,高考制度不容偏颇,为了公平起见,提议废掉少数民族加分项目。汉族的家长和学生觉得这个建议相当称心,听起来也是神清气爽,但是这个时候少数民族的不同意了,凭什么啊,你们汉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拥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学习环境上加,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偏远不说,各种资源都相当匮乏,高考加个二三十分都算少的,你们竟然还看不过眼,想要废除条例,原因倒是说得冠冕堂皇,但是所谓的公平到最后却是造就了更大的不公平。
其实从古至今,类似的争执比比皆是,掌权人对这种情况束手无策,因为不论何种制度,最终都只有一方收益,最终都会招来另一方的指责不满。而无知之幕这个观点的提出,从一定程度上为上位者回应了这个难题。
就像刘瑜在书中所说,“你站在无知之幕后面,你不知道自己会是北京人,还是河南人,还是西藏人,你得想想什么的高考分数线制度最合理。”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蒙上双眼,心就敞亮了,才不会被眼中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钱权地位遮蔽了应该去理性思考的心。
在我看来,无知之幕所提倡的应该是“程序性正义”原则,即主张一个中立的程序施用于任何社会群体,而无论结果如何—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用刘瑜的话来说就是,兔子也好,乌龟也好,你就跑去吧,反正不制定所谓的“补偿性正义”条例去人为地干涉最后的结果,谁输谁赢各凭本事。不过无知之幕所面临的困境也是“程序性正义”所提出的难题,即对“历史”和“经济”、“文化”的无视。该如何去平衡这一局面,其实在刘瑜的书中甚至很多关于无知之幕的研究中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也许只有等到各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逐步达到同一个水平层面,我们才能解开这个困扰人们多年的结。但是无论如何,无知之幕的提出有其相当大的进步意义,尽管仍然存在缺陷,但是某些观点仍然值得借鉴。
读完刘瑜的《无知之幕后的正义》后我对类似书籍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在百度上看到一个比较有趣的知乎话题――是否可以用无知之幕来解决电车难题,其中一个网友评论:“无知之幕在以生命为唯一要素的分配试验中不起作用。”
我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