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生命乐章
——赏析《张俊彪诗歌选集》
⊙段小芸
近年来,张俊彪在相继推出《追忆过往岁月》《隐在心中的高山大河》两部厚重大气、激荡人心的散文集后,又推出一部《张俊彪诗歌选集》,令人欣喜。《张俊彪诗歌选集》是先生近几年的新作,题材宽泛,包罗万象,内容翔实,语言空灵。在他的笔下,天地万物,社会百态,山川风貌,花草虫鱼,家国情怀,或吟或唱,且诗且歌,妙趣横生,意蕴丰沛。一首首婉约清丽的诗歌,抒写着诗人的热血与豪情:一行行韵律跃动的字句,宛如从诗人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生命音符。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不少作家初涉文坛,大多是从写诗起步的。张俊彪也不例外,他也是从写诗登上文坛。从军第二年,他的处女作,就是那首著名的四行民歌体短诗:“天上银河星挨星,深山翠竹根连根;星朝北斗花向阳,毛主席和咱心连心。”起初发表在《勉县文艺》,先后被《汉水新歌》《陕西日报》《群众文艺》等报刊杂志收录。在老诗人沙陵的激励和指导下,他开始写诗。从此,张俊彪开启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他在长篇小说、报告文学、传记文学、评论、散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为广大读者奉献出上千万字的文学作品,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而他的诗歌,仅仅是冰山一角。
张俊彪诗歌的文学艺术特色独树一帜。其诗歌创作,融合了他个人的人生阅历、生命体验、哲学思考和地域文化风情,意境悠远,诗意盎然。
一、亲情,是沉淀在心中的炽热情怀
亲情,是每一位诗人尽情歌咏的对象。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对故土的追忆和眷恋,仿若一根绳子,无论在天涯海角,无论地老天荒,始终牵扯着游子的心。
一开篇,引入眼帘的便是《我的父亲是农民》这首经典之作。诗人情感真挚、催人泪下的诗篇,曾经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读完令人潸然泪下……这是一首情感激越、气势磅礴的长篇叙事诗,语句铿锵有力,色彩雄浑沉郁。全诗共分为十五个小节,一咏三叹。诗人通过回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革命生涯、人生阅历和生命历程,为读者展现出父亲虽然普通平凡,但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波澜壮阔人生。
“我的父亲是农民,是一个祖宗八辈的农民,一个威武勇敢的农民,一个舍身救人的农民,一个九死一生的农民,一个胆大无惧的农民,一个坚韧无畏的农民,一个心底善良的农民,一个离不开土地的农民,一个童心未泯的农民,一个不卑不亢的农民,一个隐世埋名的农民,一个崇尚文化教育的农民,一个一去不返的农民,一个放大缩小的农民,一个恒久不朽的农民……”诗人不吝笔墨,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连用十五节诗句,意境深远,语言凝练,高度概括了父亲命运多舛的一生。
其实,张俊彪的父亲可以不是农民,但他却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农民。他的父亲张自强,一个英勇无畏的12岁少年,自从在小河边救了一位受伤的红军指导员后,便被发展为红军情报员。在革命战争年代,为红军传递重大情报,舍生忘死,命悬一线。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却将自己是红军的身份,在箱底尘封了数十载。“任凭函件网封尘蔽,纸旧色沉,父亲一辈子没有领取共和国一分一文抚恤金……”直到张自强老人去世,他的红军身份也未曾得到明证。在此,一个隐姓埋名、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光明磊落红军老战士的高大伟岸形象,巍然矗立在读者面前。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张自强老人,虽然是一个平凡善良的父亲,一个纯朴厚道的父亲,一个有着佛心和大爱的父亲。然而,他又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不朽的父亲,一个顶天立地的父亲,一个气贯长虹的父亲……他的英雄事迹和光辉的生命历程,如同茫茫夜空中一道璀璨耀眼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带给我们永久的感动、赞叹和敬仰之情。反复吟诵品味这首诗,令人热血澎湃,荡气回肠。
在诗人饱含深情、理性沉静的叙述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张俊彪的父亲,虽然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农民,但他是革命英雄。他像一座高山,巍峨屹立;如同一尊石碑,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旗帜上。
通过赏析品鉴这首诗,使我们深深地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无数奋战在隐秘战线上的仁人志士,凭借默默无闻、隐姓埋名、忍辱负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换来的。
张俊彪年幼时,痛失母爱。他对母亲的深情,此生用笔难以写尽。他对母亲的思念,似江河绵延不绝。比如在《母爱》中,“天大可测度,地厚有边际。人间为母爱,博大独第一。”诗人热情洋溢地讴歌和礼赞了母爱的伟大和神奇。还有《问天》《思念母亲》等诗歌,都是诗人歌咏母亲脍炙人口的佳作,优美动人的诗篇。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父爱的坚强、敦厚与深沉,是子女成长中的依靠;母爱的广阔、温柔与无私,是子女心灵的滋养。世上最痛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善待父母,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福报与修行。
二、故乡,似风铃在耳畔吟唱
张俊彪的诗歌,常以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为背景,如黄土高原、沙海、戈壁、忘忧草、红柳等意象频频出现,带有西北地区浓郁的地域色彩。
如《红柳》,“沙海戈壁生红柳,大漠万里随风走。有待一日花开盛,清芳几抹淡红流。”这首诗,通过对红柳在干旱、盐碱、风沙等极端恶劣环境中得以生存的描写,表现了红柳不择地势、不怕风霜雨雪、在逆境中求生存的自强不息精神,展现了西北风物及生命的苍凉、悲壮与坚韧。
乡土情感的渗透,无处不在。在张俊彪的诗歌中,处处洋溢着对故土的热爱与眷恋。他的笔触伸向农耕文化、乡村生活等细节,表现对乡村文明的深刻体察与反思。
在《归乡》中,诗人借助“父母的坟头就在不远的田埂边,点缀着野草黄花还有白花花的星星草;兄弟姐妹都已满脸沧桑须发花白,眼角皱纹里的泪光闪闪烁烁在欢笑……”“一切的一切都还是往昔的旧模样,村下的山泉小溪里活蹦乱跳着青蛙小蝌蚪;唯独这乡音乡情和乡愁,一辈子未改啊三生也不会再变化……”
这是一首怀念故土的诗歌,是诗人在退休后归乡时写下的,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比如诗人借助“弯弯曲曲的小草茎、悠闲吃草的牛羊、长着苔草的门楼、熟稔的饭菜酒香味、开着小花的院落、猫欢狗叫鸡啄食、端午节的艾蒿、父母坟头点缀着野花黄草、兄弟姐妹满脸沧桑须发花白,以及眼角皱纹里闪烁的欢笑……”等词语描摹状物,使人身临其境,对故土的万千情丝悠然荡漾在心头……诗人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通过借助物象,铺陈意象,抒发自己对故乡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的无限眷恋,对兄弟姐妹的深厚情感。
“来时归去,魂在故土,让我陪伴在泰塔侧畔。”《让我陪伴在泰塔侧畔》这首描写故乡旬邑泰塔的诗,表现出思乡的游子,无论在天涯海角,无论身在何处,总有一抹故土情,深深地埋藏在记忆的深处。每当忆起,总令人心灵震颤,泪流满面……
是的,随着四季轮回,岁月更迭,一切都会变,都不再是往昔的旧模样,而唯有乡音乡情、乡韵乡愁,宛若故乡村头那一缕缕袅袅升起的炊烟,始终萦绕在诗人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浓郁的乡土情结与地域色彩,是张俊彪诗歌的一大鲜明特色。作为成长于西北的著名作家,他的诗歌深深地扎根于西北大地。他善于捕捉西北独特的自然景观,对故土风物及民俗风情的深情描摹,形成苍凉雄浑、深沉厚重的艺术审美格调。
三、闲适,是来自心中的那一抹宁静与喜悦
晚年,张俊彪的诗歌风格发生了变化,无论写人叙事,描景状物,还是写梦写幻,写实写虚,其诗歌的语言,朴实无华,简约素朴。猛一读,如一碗寡淡的白开水,无颜无色,无滋无味,但深思细品,又如同一杯醇厚绵长的美酒,散发着悠悠岁月的馨香和返璞归真的哲思禅味。令人醍醐灌顶,幡然醒悟。
如《昼与夜》,“一壶清茶,半盘点心。”“远山音籁,窗前琴吟。”读书品茶,赏花听琴,慢度岁月余生,令人艳羡。这首诗以清新唯美的语言,恬淡闲适的心境,看轻尘世间的琐事物欲,使诗人的心绪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如《清茶》,“人生晚景欲何求,半杯清茶一张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清心寡欲、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
如《禅意》,“松影柳风庭花艳,隔窗静观鸟雀欢。西北有家禅意浓,一茶二粥三诗卷。”这首诗勾勒出诗人“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生活意趣,描绘出诗人的诗意人生和豁达心境。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三教“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故有“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说法。张俊彪在诗歌中融入“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使诗歌的意蕴上升到宗教禅学的空灵审美境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延伸了诗歌的想象空间,呈现出张俊彪诗歌独特的文化哲思、生命智慧和美学价值。
如《别过皇寺》,“古今多少事,一切全放下;浑身轻松两袖风,饥餐渴饮走天涯。”在《苦行僧》中他这样写道:“一世云聚真善美,三生海纳仁爱德;立地成佛幻出智慧身,四大皆空舍即得。”如《菩提树》,“世事空间循环转,生千秋空心,度万世众生。”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舍即得”。这些诗作,通过空灵的自然意象,传递着放下执念、回归本真的哲学理念和普世情怀,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和心灵的自由超越。
再如《心经》,诗人通过“清,清,清;净,净,净;空,空,空”三段末尾句的九个字,重复咏叹,表现了诗人看淡物质生活、看清功名利禄、看空繁华世事的思想感情,诠释了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如水般澄澈的心境,体现了诗人超脱尘世纷扰的精神自由和淡泊名利的旷达心境。
再比如,“生无大小,命无轻重,人无高下,物尽天用……家国原本一体,天道遵从善行。除却饥寒,消灭疾病;远离灾祸,没有战争……祈愿天下均衡,人类永享和平。”阅读这首诗,让我想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张俊彪在诗中,呈现出对文化传承和生命仰望的关照及思考。关注现实,尊重自然,敬畏生命,表达了诗人崇尚众生平等,追求公平正义的高尚情怀。他祈望人们无灾无疾、无病无痛,希冀世界和平、人类大同,希望百姓生活幸福安康、社会美好和谐。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和责任担当,这恰恰彰显了儒家的最高境界“拿得起”。
张俊彪诗歌中所蕴涵的哲学思考和禅学意味,他的品行修为、思想境界和高尚情操,正契合了南怀瑾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四、感恩,是灵魂的底色和生命的最高境界
“生活的美好,一半源于知足,一半来自感恩。”张俊彪一路走来,无论是工作事业,还是文学创作,都充满艰辛和不易。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无身份,无地位,无背景,全靠自己一路艰难跋涉,披荆斩棘,自强不息,才蹚出一条事业和文学双丰收的路子。因此,他对自己人生道路上曾经鼓励提携、帮助扶持过他的师友前辈和亲朋好友,发自内心地充满感激和感恩之情。
如《想你》,诗人在这首诗中感念山地云雾、太阳月亮、天水雨落等自然现象,由它们对人类的恩泽、温暖和深情哺育,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表达了对以往师长的勉励、贵人的提携、好友的帮衬的感恩之心,跃然纸上,日月可鉴。
再比如,在《感恩》这首诗中,作者这样写道:“你赐我一杯水,我还你一条江河。你赠我一枝花,我还你一季春天。你赠我一句问候,我会还你一世祝福……你帮我点亮一盏灯,我会还你一个星辰日月……只要你心里有我,我就懂得感恩到地老天荒。”诗人用文字报答良师,用深情报答恩人,用忠心报答亲友,用灵魂报答父母,用血肉之躯回馈大地,反哺生物。体现了诗人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情,对帮助过自己人的拳拳之心、殷殷深情充盈在行间字里。
感恩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也是一种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常怀感恩之心,人生就会顺风顺水。常表感激之情,生活一路芬芳向阳。
“诗歌,不是写出来的。诗歌,是从心田里流淌出来的。因而,诗歌是心灵的鸣泉,是情感的涓流……”赏析品鉴《张俊彪诗歌选集》,对张俊彪关于诗歌的真知灼见感同身受。诚然,诗歌不是写出来的,也并非吟诵出来,而是诗人从心田自然流淌出来的生命乐章。它如同一条潺潺的小溪,清澈见底,滋润着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带给我们心灵的宁静与温暖。
张俊彪的诗歌创作,既是对个体生命经验的诗性表达,也是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觉传承,在当代诗坛中具有独特的辨识度、思想价值和美学意蕴。张俊彪的诗歌,清新隽永,朴素简约,博大精深,富有才情,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赏析张俊彪的诗歌,从每一个跃动滚烫的字里行间,从中窥见诗人那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大慈大悲的普世情怀和光明磊落的精神境界,感受他对生活的感恩、对生命的哲思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给予我们心灵的熏陶与启迪。
2025年5月30日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