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这样解释死亡——永远别说“我失去了这个”而要说“我把它交还了”。我的儿子死了,我把他交还了。我的妻子死了,我把她交还了。是把祂借给您的那个人现在要归还祂,您担心什么呢?在祂允许您使用的时候,您要像照看着属于别人的东西那样照看它,就像一个旅行的人在客栈里照看自己那样。 对待死亡,持有豁达的态度,需要不断在生活中经历、反思和积累。期待临终患者对待死亡拥有豁达的死亡观有些勉为其难。
我们的一生都在为死亡做准备。了解死亡至少不至于如晴天霹雳,毫无准备。关于死亡的禁忌仍影响着我们对临终关怀的认识,提到临终关怀病房,有人甚至认为那是晦气的地方、死人的地方,等死的地方,很少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充满灵气的地方。临终关怀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高质量、高人性化的照顾理念,也是一种陪伴,有时并不需要多少语言,静静的在哪儿就可以了。
杨阿姨患有胰腺癌两年时间,家人希望缓解阿姨身体的疼痛,选择住进了安宁病房。刚到病房的前几天,还可以少量的饮食、沟通,但每天都会躺在病床上哭泣。“她现在这个样子,我早点过来,多陪陪她,比人不在了,后悔多少都没用。”刘叔叔说。患者爱人刘叔叔过去的生活,很少待在家里,喜欢到处玩,自己过去的生活完全打乱。阿姨入院有两个月时间,从杨阿姨住院的第一天开始,刘叔叔坚持每天早上6点半到医院,晚上快7点回家。死亡带来对生活的绝望不能缓解,至少,她醒来时,想第一眼看到丈夫时,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她身边,内心会少些烦躁。现在,阿姨身体每况日下,吃一点儿东西就会呕吐、身体持续疼痛、晚上害怕、做噩梦。这些天刘叔叔的身体明显消瘦下来,两鬓白发增多了不少,自己有时会抱怨“她痛苦,家人也累,没办法。”一生一世一双人,在医院陪伴的日子里,看的出两个人深厚的感情。
临终关怀不仅仅需要关爱患者,家属内心的压抑同样需要关心和释放。临终关怀,是陪伴,也是关爱自己,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临终关怀,为死亡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