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中原动荡,几经角逐三分天下,而今天要讲的人物,正是三方势力之一的扛鼎之人--先主刘备。
早有大志
刘备的父亲早亡,不负责认的留下他们孤儿寡母,母亲靠着织草席、卖草鞋维持生计。可见当时刘备家里是真没钱,也就能勉强糊口,要不然刘备的母亲完全可以凭着手艺做布鞋来卖,之所以选择草鞋,是因为草就地取材不需要本钱,刨除手工,完全是一个无本的买卖。
生活贫苦的刘备虽然人穷,但志却不短。当时在刘备家的墙边有一颗茂盛的桑树,桑树枝繁叶茂,在远处看如同车盖一样,而看到这颗树的人也觉着,这棵树绝非凡物,一定预示着不平凡的事。
儿时的刘备没啥事就与小伙伴在树下玩,有一天指着桑树对小伙伴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这话正巧被路过的叔父刘子敬听到了,训斥刘备说:“你不要乱说话,这样的话会让我们一家遭灭门之罪。”估计刘备也没将叔父的话当回事,继续怀揣着他的“理想”。
中山靖王之后
刚才说刘备的父亲不负责人撒手人寰,只留下了穷困的孤儿寡母,其实不然,因为他为刘备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中山靖王之后汉室宗系的身份,而刘备正是靠着这个名号召集人马,扯起大旗的。
咱先说中山靖王是谁,他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胜,刘胜为嫔妃贾夫人所生,所以做太子的硬杠条件是不够了,但毕竟流着皇家的血脉,所以他爹就给他封了个中山王。
汉景帝当政时发生了“七国之乱”,所以当刘胜的弟弟刘彻,即汉武帝继位时,总结了“七国之乱”的教训,加强了对诸侯王的监视与权利的削弱。皇帝有了这个意向底下大臣也没闲着,有事没事就对这些诸侯王挑毛拣刺,动不动就参诸侯王一本。
建元三年,中山王刘胜、代王刘登、长沙王刘发、济川王刘明,一起来到长安,朝见自己的弟弟汉武帝。汉武帝当然好酒好菜的招待自己的哥哥,而当奏乐响起时刘胜却哭了起来。汉武帝当时有些蒙了,便问他哥为什么哭,刘胜便借这个机会向弟弟哭诉大臣们是如何整治他们的,动不动就参他们一本。而且还说的有板有眼的。汉武帝看他哥活的这么委屈,于是便要求大臣们不得再欺凌诸侯王了。一时之间,刘胜被誉为“汉之英籓”。
大臣们不再紧盯着诸侯王,刘胜也就没了压力,自此以后他便把精力全部用到了酒色之上,光儿子就生了一百二十多个。但因实行削藩的政策,即准许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儿子,朝廷只提供名分封其为列侯,这样就把诸侯王的权利稀释了,而刘胜有二十个得宠的儿子被封为列侯。但有十一个儿子因为在进献给宗庙用于祭祀祖先的黄金里弄虚作假,被革除了爵位。没了爵位也就断了经济来源,日子也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在这种情况下,刘胜其中的一个儿子刘贞就来到了涿县,在这里安了家,开枝散叶(不知历经几代)于是有了刘备的爷爷刘雄,刘备的爸爸刘虹,最后有了刘备。
这样刘备就成了刘胜不知重了多少代的重孙。
既然刘备是皇亲国戚,那他为什么不去找皇帝讨个差事,最不济要俩钱也行啊,刚才说了,刘备不知是刘胜多少代的玄孙,所以认亲困难,姑且皇帝能认,但进宫见皇帝也是个大难题啊,没人、没银子你想见皇帝,想都别想。
虽然这个中山靖王之后的名号不能当钱花,不能当饭吃,但却是一笔丰厚政治资本,凭借着这个资本,刘备的人马可以称为义兵,并且刘备可以打出恢复我大汉宗室的“旗号”,
告诉所有人我刘备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恢复大汉,我名正言顺!
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备十五岁这年,母亲看刘备也大了,不能总呆在家里,得有点正事,于是让刘备外出游学,于是刘备与同宗的刘德然还有辽西人公孙瓒,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卢植为师。
刘备这个人特征明显,长了一双过膝的双臂,以及忽闪忽闪的大耳朵。不然也不会被曹操称之为“大耳贼”了
但是刘备并不喜欢读书,也不怎么爱说话,但是对人和善,喜欢穿漂亮衣服、听流行音乐还有骑马斗狗这些娱乐项目,但是这些都需要钱啊,钱那来,刘德然的父亲经常资助刘备,对待刘备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但这也惹来了刘德然母亲的非议,叱问老公“不是自家的孩子,凭啥给他花钱”,刘德然的父亲则说,“咱们家族难得出来这么个人才,以后一定会有大出息,咱务必的好好待他。”
可见刘备在做人这块,还是很被认可的,性格好,话不多,心胸开阔,所以特别受长辈的待见,并且当地的很多豪侠也都跟着刘备混。
当时天下已然动荡,百姓民不聊生,而刘备带着他的人,不仅为百姓抵抗土匪流氓,而且还为百姓发放粮食与财物,并且与地位低的人坐在一个席子上,吃相同的食物,这样刘备赢得了民心,大家也就依附了刘备。
手握“三宝”
刘备正是凭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的志向;以及“好结交豪侠”的性格(得人心);还有他爹留给他中山靖王王室宗亲的身份这三样宝贝,让刘备在乱世中打下了自己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