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这样大的课堂上实在是种折磨。沉默的学生,垃圾的教材,无奈地老师。
教材是去年才编的本校版,用二手书店老板倒的苦水来说:“垃圾,每次进了货都卖不出去。考研高数书都不会用本校的,基本上全都换成了同济版。”
为什么要用编的如此垃圾的书来给距考研还有七十四天的同学们上课?
这个问题没有人给过答案。
网上有句短小精悍的话。
好的教育让师生觉得配不上对方。
不好的教育师生互相觉得对方智力上出了问题。
裸体艺术的作者在前言中写道“从未遇到过如此博学而思维敏捷的学生。”
唉,自小学开始,我从未在任何课堂上感觉到这样的氛围,如果我在南理工读研,怕是不可能到的我梦想中的学习和工作氛围了。
首先:好老师是如此之少。
优秀的老师应当对他教授的内容极其感兴趣,哪怕刚开始学生听课时态度不断端正。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何用语言,表情,肢体,课设置,和问题反馈哦,这些简单但需要反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来形成教育的艺术。
我们粗略地分析问题:
首先教师讲课付出到的是备课,批改作业,授课,解答学生问题,回顾总结当中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得到的是备课时对过往学习教育的回顾和新知识新感悟的迸发。
我试图传达我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时候其实也是用的这样的的方法。
下课解答学生问题尽心尽力,检验课程的设置与讲授中不够完善的问题,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什么有这个问题?我做的哪里不到位?学生做的哪里不到位?
在我看来教育是一门母艺它包含了诸多子艺术;
大多数教育会包含一门共同的子艺术:沟通的艺术。
备课,批改作业并讲解,授课,解答学生问题,回顾总结都需要这门艺术的参与。
沟通的原理中提到了沟通的有效性由此决定:双方有重叠的背景,内在,外在和环境中的噪音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双方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由此我们提出: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的理想化沟通模型:
双方拥有高度重合得到背景:学生已具有基本微积分学方面的基础,有进行复数运算的能力,并在微分方程方面也有接触,老师则精通数字信号处理的艺术,理论上做到融会贯通,实践上无数次地使用,内心充满着享受这门艺术带来的喜悦和满足。
沟通中的内在噪音:厌恶,疲惫,无奈都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外在噪音:课程设置为三节,考研不用考。
为什么是好的大学教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