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小平书单# 8/50 书名:《贫穷的本质》
作者:【印】阿比吉特·班纳吉 【美】埃斯特·迪弗洛
阅读时长:4小时 微信读书推荐值:65.6% (褒贬不一) 豆瓣评分: 分
难度系数: 7/10 推荐指数:7/10
关键词:贫穷的本质
前后对比。读完这本书,我有什么变化?想法有什么变化?有没有颠覆什么认知?有没有什么转变?有没有改变的行为?
人们对于贫穷的定义,大多是“吃不饱饭”的人或群体,但实际上贫穷背后的底层逻辑是思维、消费观、健康观、教育观等等的差异性,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地观察、实验,从经济学等多维度验证了贫穷群体的思维局限性,穷人比富人更容易面对逆境,更难做出正确的决定,因为贫穷使他们陷入了一系列“陷阱”,没办法启动良性循环。
但背后真的没有办法破局吗?突然有钱的穷人,把多于出来的钱买口味更好而非多份能维持生命的食物,吃不饱饭的穷人家里电视机dvd娱乐设施一样不少,他们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对教育的投资仅限于短期回报.....
内观自己和身边的人,也有许多思维上的局限性,比如拼夕夕的砍一刀,我们正在被精心设计的“贫穷陷阱”生吞活剥。你以为的薅羊毛其实是新型高利贷,9.9元包邮的卫生纸套住的是你的时间,199元扫地机器人正在透支你的社交信用;着眼于眼前的蝇头小利,却在透支长期价值,你以为的省钱,其实早已沦落成网络乞丐;为了提现50元的现金,却浪费了500块的人生。
摆脱贫穷循环的关键就是在有稳定现金流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升认知和思维模式、完善个人知识体系。
思维破局,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读书笔记分享: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因为其在书中的研究和成果,共同获得了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 。 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贫困的经济学著作,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与智慧的启迪。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数百万穷人,每周只有4美分收入。慈善机构前去捐款,给每户贫困家庭发放1000元美金。起初,这笔“巨款”,的确让他们生活起色不少。但仅仅两年之后,90%的人又跌落贫穷的深渊。 有人疑惑:有了钱,怎么还会穷?他们完全可以拿钱做买卖,或者进行商业投资,或是学个一技之长去打工。可现实却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最后依旧挣扎在贫穷边缘。有人拼命工作赚钱,却因一场大病,一夜返贫;有人忍不住消费,整天东拼西凑地还账单; 还有人早早辍学打工,到头来,成了最廉价的劳动力。 我们想尽办法致富,可结果却是越努力越穷,越穷越没信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和埃斯特,是世界级“贫困”专家。他们发现: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掉入了一个又一个的“贫穷陷阱”。
【什么是贫穷的陷阱?】 「贫穷陷阱」。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将来的收入低于今天的收入,那么他就是掉进了「贫穷陷阱」,随着时间流逝,他就会越来越穷。
(一)消费陷阱
在书里,作者讲了穷人帕克的故事。帕克,是印尼的一个农民,常年吃不饱饭。他身体极度虚弱,干不了活,赚不来钱。可当阿比吉特去帕克家时,却意外地发现,他根本不穷。帕克家里,不仅有电视机、DVD机、移动电话,还有茶叶、咖啡和糖。阿比吉特百思不解:你为什么不先填饱肚子,而是买这些没用的?帕克说:我总得给自己找点乐子。在贫民窟,帕克远不是个例。阿比吉特见过很多面黄肌瘦的穷人,挤在音像店购买电影光盘。他对大家说:吃饱后去赚钱,远比消费重要。可不管怎么劝,穷人们还是一有点钱,就跑去购物。控制不住享乐的欲望,缺乏延迟满足的定力,令他们陷入了“消费陷阱”。而这种可怕的消费陷阱,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宁愿花钱吃大餐,也不愿报网课学技能;宁愿在促销中当剁手党,也不愿办卡去健身。在信贷、分期、打折的商业促销中,我们总是盲目消费。早已忘了最该花钱的地方,是增强自己赚钱的本事。低层次的人,受金钱驱使;高段位的人,把钱当成工具。“该花钱的地方,千千万万要花,不该花钱的地方,一分一厘要省。”把钱花在刀刃上,才能不被消费陷阱吞噬。
(二)健康陷阱
社会学家做过一项调查:当赚钱和健康发生冲突,你会作何选择。结果显示:70%的人,选择赚钱,放弃健康。没病没灾时,都觉得自己能打能抗,等生病住院,又不得不拿钱补救。这种“健康陷阱”,只要掉进去一次,就再无翻身的可能。他们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书里提到,他们给穷人做调研时,发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政府发放药物、消毒剂、营养片,尽管是免费的,穷人们也懒得去领;收入不高的上班族,宁愿花钱喝酒,也舍不得买一瓶廉价的补铁片;100美元的氯包,能预防32种疟疾,可没有一个家庭觉得有必要购买。穷人们似乎特别自信,拒绝拿出一点时间和金钱来关照身体。但事实是,最容易患病的,正是他们。有句话很扎心:“一个普通人和穷人的距离,就隔着一场大病。”人最大的愚蠢,就是对身体漠不关心,把健康放在最后。两位作者将这种“健康陷阱”归结为:意识的缺失与行动的拖延。不想因病致贫,既要有意识上的觉醒,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护自己。
(三)思维陷阱
作者埃斯特,有个叫尤努斯 的朋友,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一次,尤努斯外出,看到三个印度妇女,在公路上扬沙子。他好奇地上前询问,竟得知这是一门无本万利的好买卖。妇女们从海边运来湿沙子,铺在公路上任汽车碾压。等尾气吹干沙子,她们再收集起来,卖给有钱人。因为这种沙子,细腻干净,正好用来擦拭高档餐具。尤努斯提出,可以投资帮大家建工厂,一起多赚点钱。但妇女们却拒绝他说:我们只想填饱肚子而已。尤努斯无奈地说:穷人们发不了财,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思维局限。为了对比富人与穷人,埃斯特画了这样两条曲线。穷人做生意是OP曲线,很容易起步,但到某一个点,就停下来,之后再也没有突破;而富人做生意,是OZ曲线,会在调整和尝试中,持续盈利,不断超越原有水平。而导致差别的根源,就在于思维模式。比起富人,穷人的认知结构,十分固化,无法迭代。巴菲特说过:“我的一生中,从未遇见一位没亏过钱的富人,却遇见许多什么都不敢干而从未亏掉一毛钱的穷人。”不敢尝试,拒绝改变,逃避挑战,看似安全,却也失去了一切可能性。财富到底在哪里?如果思维是一堵墙,钱就在墙的另一边。不走出思维陷阱,无论多努力的人,都不会赚到大钱。
(四)情绪陷阱
2008年夏,两位作者认识了一个叫蒂娜的可怜女人。她患有抑郁症,和残疾的母亲,挤在破烂的窝棚里,靠乞讨为生。她原本经营着一家服装厂,却因为丈夫收回一张空头支票而陷入困境。那天,得知丈夫被骗后,她大发雷霆,不停地咒骂抱怨。之后,更是越想越绝望,干脆放弃了经营。几个月后,丈夫出了严重的车祸,并向蒂娜提出了离婚。一连串打击下,蒂娜万念俱灰,再也无法好好生活。不少人鼓励她:打起精神来,你可以东山再起。但蒂娜每次都沮丧地说:没有希望了,我天生就是穷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提出过一个“ABC模型 ”。A是指事件,B是指由事件引发的情绪,C是指由情绪引发的结果。很多时候,不是A直接导致了C,而是我们的情绪B,决定了事态走向。就像故事里的蒂娜,她的不幸,并非因为那张空头支票,而是源自太过消极的情绪。生活中,谁都可能遭遇意外,碰上坏事。任由自己发脾气、沮丧、难过,只会让负面情绪引发恶性循环。决定生活的不是某件事,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反应。两位作者一致认为,穷人因为生活艰难,更容易情绪化。因为输不起,怕损失,他们陷入诸多“情绪陷阱”中不可自拔。生活已经很难了,别让自己的情绪,成为你跨不过去的那道鸿沟。
(五)教育陷阱
拿教育来说,穷人等不及用知识赚钱,而是一有可能就出门打工。《人生算法》有这么一句话:穷人倾向于拿到确定的东西,他们不要概率权。知识到底能不能变现,他们不确定,但打工一天拿到的钱,却亲眼可见。这样做,能暂时缓解贫穷,却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作者阿比吉特,一直认为穷人是没钱读书。可接触大量穷人之后,他才明白,事实远非如此。在很多国家,穷人可以读免费的公益学校。可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小学没读完,就急忙忙投身社会。阿比吉特公布了一组数据:“小学教育会让一个人增收6%,初中教育会增收12%,高中教育则高达20%,如果继续深造,读大学读研,乃至考博,收入将呈指数级上升。”可这组数据,在贫民窟毫不起效,大家始终觉得,读书无用。功利心和实用主义,令无数家庭陷入“教育陷阱”之中。可实际上,对穷人而言,在无背景无人脉的前提下,读书是唯一那条改命的路。给自己一点时间,用知识武装起头脑,才能打通社会的壁垒。教育,是以小博大的博弈。只要坚持下来,你才能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甩掉贫穷的帽子。
(六)聪明陷阱
在印度,有一位蕾迪女士,是某家信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一天,她在路上遇到一个拾破烂的人。听他抱怨说:“如果有自己的小推车就好了,现在每天还完租车费,赚的钱连一个饼都买不起。”蕾迪一听,顿生怜悯之心,马上以极低的利率给这人发放了一笔小额贷款,帮他买到了小推车。不久后,善良的蕾迪将这种贷款推广,很快就帮到了上万名穷人。但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仅仅半年后,蕾迪就遇上了大麻烦。先是有人制造骗局以各种理由拒绝还款,后有人拿了钱就消失。甚至有人造谣蕾迪因经济犯罪马上跑路,她的贷款可以不还。穷人们发挥聪明才智,每个人都能为自己找到不还款的理由。最后,伤透了心的蕾迪,因收不回借款而宣告破产。穷人们白拿贷款,看似赚了便宜,可结果却是,再也没人愿意贷款给他们。再到急用钱时,他们只能找黑帮借高利贷,而结果大都是家破人亡。在书里,两位作者感慨道:穷人们并不笨,但他们的聪明,往往用错了地方。很多时候,人越穷越爱耍小聪明,越没钱越想钻空子。可命运所有的馈赠,都暗中标好了价格,每一种投机取巧,最终都套牢自己。心理学上,有一个“聪明守恒定律”:一个人越精明,越容易遭受失败;越是聪明过了头,越反被聪明误。小聪明,恰恰是最大的陷阱。把脑子用对地方,脚踏实地地赚钱,才是人最该走的正路。
【为什么会有贫穷的陷阱?】
(一)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 穷人的信息来源,往往来自于自己信任的人。穷人往往不相信科学,不相信知识,不信赖专业人士,而选择信任身边有过经验的人。但是,这种经验和智慧一旦出现偏差,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在我的老家,如果你不是通过上大学后自己走出去的,而是想要出去打工,不管是进工厂还是从事什么行业,那么一定会先找身边有过经验的人,或者跟着他们一起去工作过的地方去工作。但是,他的工作经验或者认知是不是有用,能不能带你找到好的工作,或者能不能让你有更好的发展,这些你很难判断,但是你也会跟着他们去。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但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这些问题其实是非常正常的。因为,穷人的经济比较脆弱,他们无法承担冒险的代价,冒险的结果往往是崩溃,所以不会冒险相信陌生的信息来源。而这不仅仅限于找工作。《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提到很多贫困地区的穷人,他们因为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将可以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不明白基础教育能够在未来产生更高的收益等等而让自己陷入更穷的困境。
(二)穷人比富人更容易面对逆境,更难做出正确的决定 正常人的生活中都会面临很多决策,穷人和富人差别是,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对于穷人来说,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自己家人的未来提供保障,他们需要拥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强的意志力以及承担更多的义务。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那些小花费、小障碍、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却成了尤为突出的问题。大多数人不会因为多花几百块钱或者几千块钱,人生就会出现什么大的不好的转折。但是穷人会,穷人甚至几十块钱就影响他们的判断。比如,穷人买东西,总喜欢讨价还价,一件衣服,几块钱的菜,用半个小时去讲价,一定要讲下来。而决策的能力和思维模式,都是一种智慧,当穷人过多地把自己的智慧用在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当他们遇到真正关乎命运决策时,穷人的决策往往是错误的。
(三)穷人在获取财富资源中更容易处于不利地位 比如,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说在大多数国家,穷人很难得到银行的金融服务。金融是一个很重要的杠杆,所有正规的商业银行,都不会轻易把贷款贷给没有还款能力的穷人。穷人不是不想变富,但是穷人缺乏启动资金,又缺乏杠杆。当他们需要启动资金或杠杆做小生意或者创业时,他们要么是向亲戚朋友借钱,要么就是借高利贷。而高利贷带来的只能是对穷人的敲骨吸髓,往往使得他们被利息压得无法翻身,并增加更多不合理的借贷。
(四)穷人短视无法延迟满足 穷人的经验或者所处的环境,有时候会成为他们的阻碍。比如他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孩子读书是没有用的,你看大学毕业生还没有去工地打工赚得多;孩子不是读书的料,早点出去赚钱,还得给他存钱买房娶媳妇;别人家都车了,你们啥时候买一辆。穷人受自身经验和环境的影响会把收入的大部分用在维系人际关系和面子工程上。比如,书中说的“很多穷人吃不饱但是也要买电视。因为电视比吃饱饭更重要。”比如,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没钱借钱也要买车,因为买车了会更有面子。拥有这种想法的人,大部分都不喜欢去慢慢解决问题,也不想慢慢通过积累达成目标。因此,穷人总缺乏整体性长远性目光和长远规划能力,也更难以自我控制。穷人的这种短视非常的魔幻,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穷人会把大把钱花在婚嫁丧娶上面,在南非,葬礼花多少钱是有社会规范的,生孩子没有护理完全靠命瞎养,死了就埋个坑。但是,就是这些穷人,老人的丧礼就得花掉死者一生的积蓄。这个习俗和跟中国有些地方很像,活人过得紧紧巴巴,丧事照样大操大办。
(五)穷人不容易看透问题的本质,更容易被表象影响 穷人对于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往往受表面现象的影响,不容易看透问题的本质。比如,孩子们放弃上学是因为老师或父母认为他不够聪明;比如,水果店老板不努力还贷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会负债;比如,很多人不好好上班是因为拿多少钱我就做多少事情,做多了就亏了。而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由于一个人无法看清楚一件事情的本质而导致的。虽然改变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模式是不容易的,但是并不是不可能。当穷人看到身边的人通过考公务员,考事业编或者创业取得成功后,就会认为自己的子女也具备这种发展潜力,就会注重教育等等。一旦穷人某一种情况得到改善,这种改善本身就会影响他们的信念和行为,就会开启其他良性循环。
【如何避免贫穷的陷阱?】 我们知道贫穷的本质其实是因错误的认知或信仰而受困,进而导致无路可走。因此,如果一个人不能建立正确的财富认知和财富思维,他可能永远都不能摆脱贫穷。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脱贫进而走向财富自由呢? 摆脱贫穷循环的关键就是在有稳定现金流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升认知和思维模式、完善个人知识体系。
跳出贫穷陷阱无非就是遵循这两个原则:
一是保证你的工作有稳定现金流,让你不至于影响你对生活的判断能力。至于这份工作的工资有多少并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不是你能赚到多少钱,是你能存下多少钱。比如,现在大环境不好,经济下行,很多人考公,考编制都是为了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获得稳定的现金流。而全世界的政府公务员都是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不仅可以为穷人提供稳定的现金流,还可以帮助穷人获取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于穷人认知的扩充和思维模式的提升都是一个质的飞跃。
二是保证要不断获取有效信息,完善个人知识体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穷人通过考公,考编或者其他途径获得稳定工作,让自己实现了经济的“暴富”。但是,只是摆脱贫穷的开始。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需要保证知识上的“暴富“。互联网时代的一大悲剧就是,在信息极大丰富的同时,垃圾信息也极大丰富,很多有效的信息消失在了垃圾信息的汪洋大海。因此,我们要减少刷垃圾短视频的时间,然后用这些时间,去学习对我们更有用的知识,读更多有深度的经典书籍和一些高价值的文章。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获取有效信息,完善的个人知识体系。你的个人知识体系越完善,你决策的正确率就会越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越强,你才越容易摆脱贫穷。
《贫穷的本质》出版后,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贫穷的认知。作者阿比吉特和埃斯特真诚地说:“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为全世界的穷人指点迷津。”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贫穷是一种不可抗力。是厄运,是意外,是他人的为难,是外界的戕害,导致我们无法翻身。可看完这本书之后才明白:不走出贫穷陷阱,人将永远被贫穷诅咒。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别人,而是那个盲目又固执的自己。而真正能帮到我们的,也恰恰是觉醒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