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07次作业@流光易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四个收获

一、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

找出主动阅读的第一个问题——“整本书在谈什么”的四个规则:

(1)为一本书分类。讲分类, 区分性的原则 

(2)叙述一本书的大意。讲整体,强调整体性

(3)为一本书拟大纲。讲结构,强调复杂性

(4)找出作者的问题。讲作者意图,是问题导向性的

4个规则,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能够提供读者对一本书构架的认识。

如果问你:你读一本书,这本书的构架是什么?

你可以这么跟他说:

1.这本书是一本什么分类的书。

2.它的整体上谈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事情。

3.它通过abcde来说明了整体的目的的“g”。

4.它的结构是:a这个部分讲了什么,b讲什么,c讲什么,d讲什么。

5.它的主要意图是g,为了什么东西。

以上,这就是我对这本书构架的认识。

二、叙述一本书的大意

什么事真正的“懂”?是你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出(或者50%以上是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个事物或者这个对象它究竟是什么。讲不清、概括不出,说明你没有充分懂。

书中的4种方法

用情节去展开;(我对书上原文的理解是:找出情节来叙述大意)

用书名去展开;

看前言去展开;

用“构架”找到它的架构来找到它的(大意)

永澄老师提供的方法

按照结构性思维的方式,在序言的基础上通过abcde等方面说明了观点g。

三.为一本书拟大纲

书中的提示

直接按照书中的纲要展开

根据所面对的问题的性质进行划分

永澄老师提供的方法——结构性思维

作用:帮助我们快速地理解和思考,我们面前的整个事物。

结构性思维:叫结论先行,上下对应,有逻辑关系,然后内部有相互关系。

上下关系:往上走叫归纳,往下走叫演绎

横向关系(顺序关系):一个是并列顺序,一个是顺序顺序 (包括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顺序)

根本要求:MECE原则,全清和全尽。

四、问题的分类

1.理论性问题(对事物的认识角度)

某件事存在吗?问的是存在问题 。

是什么样的事?是问的“WHAT”。

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往前找关键点。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存在?找环境。

为什么会有这件事的存在?说环境的支撑。

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做这个事情,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造成的影响是什么?也就是未来的预期。

特性及特征是什么?

与其他类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关联是什么?

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

2.实用性问题(解决某个问题)

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获得某种结果?

要达到某个目的,应该采取哪些行动?

以什么顺序?

在这些条件下,什么事是对的,或怎样才会更好,而不是更糟?

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做会比那样做好一些?

三个感受

一.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先检视阅读,然后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时思考、回答主动阅读的4个问题:

本章讲了什么?

怎么展开的细节?怎么说的?

说的有道理吗?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本章和自己的关系是什么? 

在阅读第7章 透视一本书时,运用了这个思路和方法。对字句的斟酌没有细想,好几处地方都没能归纳出作者要讲的是什么,直到听课时才明白过来,”噢,他说的是这个“。

二.永澄老师在本章的创新

1.对本章的思路明确

规则二给出了4种方式,4种方式中前3种,作者是举例来说的。最后一种——用“构架”找到它的架构来找到它的(大意),又拿出了完整的一节来说。

2.自己的书写方式

如果是“我”来写透视这个内容,谋篇布局方式会是:如何透视一本书,首先带着相关的问题去看,然后看一下这本书是什么构架,把构架看清楚了以后来综合整理一个结构和大意 。也就是说,书写顺序会调过来,会改成规则四、规则三、规则二的方式。

原因是:

规则四,问题导向极其符合人类动机本质。带着问题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式。

“要完成第二个规则,第三个规则是绝对必要的 ”。(P82-3)意思是说,第三个规则是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应该放在前面来说。

3.理解事物有一个全新流程

问题导向——结构构建——描述大意

4.结构性思维对于理解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5.但凡是讲方法,一定要有落地的方法 

最好能用掌握精通的四层次法来说清楚,然后具体的技术一定要给标准,来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以参考向组织揩油活动中给出的多阶标准表,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采用什么标准。

三、分析阅读时的细节

1.句子中的指示代词,指的是什么?前文中的哪个定义,哪个概念,或其它?看书时,要找出来,再回顾一下具体内容,才能对当前的文字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关键名词、动词或短语的意思,看书时,要推敲、分析。

比如,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一节中,P83-4:“本章所讨论的两个规则”、“跟随”、“这个写作准则”、“而来的”。

当时阅读,这个地方没有停下来反复想一想,结果对这一节和前两个规则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有这一节?无法理解。而永澄老师还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这一段,写的是规则二和三的来源。

2.看完一节、一段之后,对所看内容进行提炼、归纳、概括,甚至提升、有自己的理解。

比如,永澄老师对P76概括为,规则三的注意事项,讲的是标准问题;P84归纳为,讲规则二和三的应用范围。

两个改变

1.用说的方式检验自己看书是否看懂了。

2.持续使用,先检视阅读,然后分析阅读的阅读思路和方法。

一个行动

第8章分析阅读时,关注三个感受中的2个细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