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演讲是上周看的,因为时间原因,也因为我对里面内容的不安,一直迟迟没有写。我想我也和Brene一样,在经历着灵魂的觉醒(spiritual awaken)。但无可否认,这个觉醒是个双向反应,之后文章中我会再详细阐述这个观点。
一、Brene的观点
主讲人Brene是一个社会工作研究员。在这个TED中,她谈到了她做过的一个社会研究。她说,关系是我们活着的原因,它赋予我们生命的意义。(这一点不能再同意了!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一点,是我坚信的。延伸的想推荐一本书,对心理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布鲁克斯的《社会动物》,值得一阅。)
Brene发现,那个阻碍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困难的部分,是我们对于自己不值得享有这种关系的恐惧。而那些敢于去爱,并拥有强烈归属感的人,他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有同情心,全然接受自己的脆弱。他们认为脆弱是必须的,让他们脆弱的也让他们美丽,所以他们会自愿先说出“我爱你”,愿意做一些没有保障的事情,愿意为情感投资,愿意全心全意地投入生活。
所以Brene得出了一个结论,“要想与脆弱并存,就必须停止控制,停止预测”。同时她表明,将信仰寄托于宗教、追求完美掩饰脆弱等这些麻痹脆弱的方式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当我们麻痹了脆弱和那些消极情绪,我们同时也麻痹了自己的快乐、感恩和幸福。
Brene认为,我们应该卸下面具,让别人看见我们的脆弱;全心全意的去拥抱爱,即便没有保障;带着感恩的心,保持快乐;享受自我满足的同时,停止抱怨,开始倾听。
二、我的观点
昨天,我和一个朋友倾诉,“我有时候会怀疑自己太过理智,是否是一种错误”。他很认真的告诉我,“理智的人有理智的活法”。我觉得这句话给了我巨大的力量。所以现在我用理智派的观点来解读Brene的观点。
一、并不是所有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有同情心,全然接受自己的脆弱的人,都是敢于去爱,并拥有强烈归属感的。我本人就是一个例子。我非常喜欢和常常给我中肯建议的朋友相处,有些会告诉我周围人是怎么评价我的,我也觉得非常好。我可以在这些评价中提取我认为确实存在的问题,而加以改善。
同时我认为憋情绪对自己的身体非常不好,我想哭时会直接痛哭,不会在意别人的目光。可是我不敢于去爱。比起爱,我更相信陪伴所产生的依赖。
二、我不认同卸下面具,让别人看见自己的脆弱,我觉得让认识你的人都知道你的脆弱,这会给社交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从来不在社交圈发布一些消极难过的心情。情绪是会相互影响的,我高中打心底不喜欢一个女生,尽管她漂亮仗义,仅仅是因为她自修课总是叹气,导致我做作业的心情受到影响。但是脆弱是需要释放的,这就要看具体事情找谁卸下心防,来一次深入健康的交谈了。
三、我不认同全心全意去拥抱爱,即使没有保障。这和我的恋爱观有关。我的恋爱观非常狭隘:我认为恋爱应该是为生活(结婚)做的铺垫。当我们拥有生活的能力时,才有恋爱的资格。可能很多人不会认同,因为我昨天还在知乎的女生版块看到一个问题“一辈子只和一个人有性关系是不是很亏”……
四、我不认同我们应该告诉自己“I am enough(我足够好)”。虽然我还很年轻,但我已经立志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了;我还预计在我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之后,让我妈报班学习一些她喜欢的课程。我知道Brene的意思,不要抱怨,不要在自己不喜欢的环境中苦苦挣扎,埋怨指责。但这显然只适用于一部分的人,在会看TED的人群中,这个比例就可能低乎寻常。
在我遇到困境的时候,我更乐意去寻求出路,先去解决问题而非质疑造成困境的原因。
五、我不认为只有接受脆弱才能享受快乐。快乐何其简单,非得要全心全意去接受创伤,才能享受快乐?对我而言,一步步雕琢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成长;努力做事,取得成绩;一顿放肆的鸳鸯火锅,甚至是带着醋的一笼蒸饺,都会让我快乐。快乐是可以自己给予的,是可以自己创造的。最简单的快乐,一个新鲜的体验,就能让人快乐。
三、后记
这个读后感是我非常不想要写的,但我还是觉得应该写出来,因为这是我当下的想法。在朋友话题、两性关系话题、处事话题中,我的见解和同龄人常常有所不同。我会得到类似“你好理智”这样的评价,我也从来没有体验过那种由情感支配的冲动。所以听到“理智的人有理智的活法”这句话时,我非常感动。
这个话题对我来说,极具吸引力也很让我困惑。我明白我的个人阅历不够多,欢迎大家和我交流对这个话题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