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果,又名小果酸浆、秘鲁苦蘵,原产于南美洲,在中国广东、云南有栽培,或逸为野生,常生于海拔1200-2100米的路旁或河谷等处。它是茄科洋酸浆属植物,属于多年生草本,高45-90厘米,具匍匐的根状茎。茎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密生短柔毛。

灯笼果的叶较厚,阔卵形或心脏形,顶端短渐尖,基部对称心脏形,叶柄密生柔毛。花单独腋生,花萼与花冠均为阔钟状,花丝及花药蓝紫色。果萼卵球状,浆果成熟时黄色,种子黄色,圆盘状。花果期为夏季。

灯笼果全草可入药,味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利水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除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外,灯笼果还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不饱和脂肪酸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成熟后的果实滋味酸甜,可以直接鲜食或加工成果酱等保存。

在中国,灯笼果主要分布于吉林、安徽、江苏、湖北、重庆、福建、台湾等地,在广东、云南有栽培,或逸为野生。灯笼果常生于海拔1200-2100米的路旁或河谷,其耐低温,茎和果实生长可以耐受的最低温度分别为6.3℃和1.9℃,但植株不能在0°C及以下的霜冻中存活。灯笼果属于耐荫植物,但苗期喜光,高太阳辐射和短日照更有利于缩短幼苗阶段,诱导花的形成。其生长期需要持续的水供应,但不耐受涝渍,适宜生长在湿润但排水良好的沙土或壤土中。

灯笼果的果实成熟后呈黄色,外形圆润可爱,宛如一个个小灯笼,因此得名。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些地区,灯笼果被视为吉祥、繁荣的象征,常被用于庆祝和祭祀活动。此外,灯笼果的花朵也非常美丽,黄色的钟形花朵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成为了许多人喜爱的观赏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