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篇》第一至三则

17.1(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心得)这一则充分体现了孔子外圆内方,坚守原则与灵活应对完美融合的处事水平。阳货想让孔子拜见他,来美化自己的门面,孔子坚决不见,这是坚守原则——他绝不与僭越礼制者为伍。阳货又生一计——送给他一头煮熟的小猪,企图逼迫孔子亲自登门拜谢,但孔子却故意选择他不在家时前去拜见,这是灵活应对。天不遂人愿,双方又不期而遇。

      面对阳货高傲地指责他“不仁”、“不知”,孔子无奈回以“不可”,但内心却不这么打算。在允诺阳货“吾将仕矣”后,灵活化解了这次正面冲突。但他却从未在阳货当权时选择入仕,坚守住了自己的原则。

      那么这算是孔子失信吗?我认为不是,若是为了“守信”而失去了底线,这样的“守信”毫无意义。

      孔子用智慧守住了原则,堪称经典。

17.2(原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心得)“性相近也”,所以“有教无类”;“习相远也”,所以孟母三迁。

图片来自网络

17.3(原文)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心得)这句是紧承上句而言的,因为“习相远也”,所以后天的学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使人的差距变大。但有两种人是不可改变的,那就是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        其实这句话过于绝对了。上等的智者也会犯错,只是次数少;下等的愚人也有正确时,只是错误更多些罢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