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看过黑川雅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对日系美学有了一个浮光掠影的初接触。读了雷蒙德·科伦的《侘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原来风靡一时的性冷淡风的深层渊源也在于此。
侘寂是什么?
侘寂是日本美学的核心概念,无印良品的极简设计就是它的当代诠释,性冷淡风也和它关系密切。它是什么意思呢?侘,本意是简陋,寂,本意是旧的。
日本茶道讲究“陋外慧中”,追求一种不要繁华、不要装饰,直指本源的精神。这就是侘。
寂,是在日本传统音乐剧能乐表演中,慢慢地延伸出的一种美学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沧桑美。外表衰朽、老旧,不会减损这种美,反而会强化这种美。
按这本书的译者谷泉的话说,侘寂是物之禅,也就是通过人和物交流,获得宗教般的审美体验。这种美,需要摒弃各种装饰,存在于事物的内在,还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侘寂与禅宗关系紧密。在中国,上层社会的文人士大夫喜欢禅宗,传入日本后,他们全民都受到禅宗影响。日本人把它物质化,跟生活结合在一起,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书本可以禅、喝茶可以禅、杯子可以禅、房间也可以禅。这样,日常活动就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说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美的力量,就是侘寂。
为何会流行
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为何在如今如此流行呢?因为反差。
从禅宗到茶道和能乐,从侘寂到无印良品和冷淡风格,这之间似乎存在一条递进的线索。侘寂的复杂内涵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衰减,衰减成了一种视觉上很容易识别的现代风格。侘寂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很适合工业化、商业化的现代社会。
- 都反对时代主流的、固有的感觉;
- 都适合人造物,适合空间和设计;
- 都回避多余的装饰;
- 都有能让你明确把握的特点:侘寂是陶的质感,质朴的、残缺的,是千利休陶碗的样子;现代主义是金属的质感;
- 都是抽象的、理想的美,得放到特定的环境中,你才能体会到。
侘寂与个人
都市越繁华,人们越会对侘寂产生共鸣。越平庸,就越要反叛;越热闹,就越要冷淡。侘寂的家居装饰,也同样是表达自我。在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才会有这种拧巴的需要。
得益于发达的经济,我们可以一边过着世俗的物质生活,一边享受原本宗教苦修才能够获得的精神满足。这样矛盾的社会,更需要侘寂这个美学概念。在矛盾和对比中,它反而能够展现出更大的力量。日本的茶室,这个茅草房子一定要建在市中心,才侘寂。
谷泉说:我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找到物质和精神合适的比例关系。我们心里就像有一个天平,物质的一边堆的越来越重,精神的一边也要跟着加码。侘寂就是满足精神需要的一种方法,而且是最适合现代社会的方法之一。人们越是需要侘寂,侘寂越得保持高冷。所以,现代社会中的侘寂不是更庸俗,而是更脱俗了。
我们只是要在“物中乐趣”和“物外自由”之间,搭建起微妙平衡。
或许你在逛无印良品,在喝一杯茶,在装修房子时,并不知道侘寂,不知道与己所处之物的关联,那没关系。能感受美的力量,获得愉悦体验,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