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输”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从小到大的学生生涯中,周围环境主动或者不主动地给我们灌输观点大都都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类,以至于我们时常会听到“上了大学就好了”的论调。而渐渐地,我们也发现了如今却也盛行的“读书无用论”。坚持这种观点的人对书不屑一顾,认为读了大学又怎么样?还不是找不到工作?别人清华北大毕业的出来也只是卖猪肉而已。当听到的“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例子越来越多时,他们越对书不屑一顾,用一种“看破红尘”的姿态直斥“书呆子”的可笑。

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发生了山崩地裂式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产面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面,诞生了无数的机会,产生了数以万计的富翁。[1]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富的,就这样富起来了。人在财富面前,容易极度的膨胀,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观因素的作用。特别在我们这个现实的社会里,经常还会由结果来推导成因。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你总感觉,他说什么都是对的。因此,这些现象给了人这样的错觉:读书有个卵用,能赚到钱、有能力才是真的。

至于能力是什么?天知道。有的人认为是人脉,有的人理解为“资源”,还有的人理解为权力。

在我看来,这些解读,根本就没有指向问题的本质所在——过去所有的、不靠脑力、技术含量吃饭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不过,读书也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高大上。对于我来说,它没有那么高逼格,它也只是一种爱好。而爱好,不是当你迈向成功时的筹码,而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的一点点动力而已。它似乎可有可无,可一旦有了,当你从事某件事的时候,可就比同行多了一种享受其中的快感了。

在《美国人的读书态度》一文中,梁厚甫先生写道:

中国人与美国人对读书的态度,有所不同。中国人对于读书的观念,太过隆重;而美国人对于读书,视为一种平常已极的事情。其平常,有如搔头和抓耳朵一般。

在美国,随时随地都看见人读书。这不是说,美国人勤力,而是说,中外对读书态度,有所不同……美国人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先要把读书看得平凡,才可以读书。如何令到自己心理上对读书看得平凡,先要忘记了读书人是一种特殊人物,而读书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2]

读书无非是人从外界接受信息的一种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读书和看电视、浏览网页、与人聊天没什么本质区别。一条信息,你从电视中看到,从网上看到,别人当面告诉你,和你从书中看到,没什么根本不同。你的大脑,注定要不断从外界接受信息。读书是诸多方式中的一种。这件事,确实没什么稀奇。将之神圣化或者故意贬损,都有些莫名其妙。

不过,虽然没有本质不同,但书这种媒介和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相比,还是有自己的特点的:书往往是创作者多年思考、长期写作的产物,然后又由专业的编辑修改校对。读者读书时也比较专注,有机会翻来翻去反复思考——电视就很难做到这一点,画面一闪即过,所以电视节目很难进行深入的层层递进的分析——于是,被收集在书中的信息,往往条理性逻辑性很强,语言精练紧凑,是所谓“书面语”,知识含量较多。认真地读一本书,应该比看一部电视剧、浏览若干网页、和人聊天几小时,得到更多的知识——不过也不一定。

知识以各种方式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地方,书籍只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已。从知识总量的角度来说,书籍中的知识,只占这个世界知识总量的极小部分。虽然这个小部分很重要,甚至具有某种核心意义,但书籍绝不是知识存在的唯一方式,甚至都不是数量上的主要方式。

书,它既不发出圣光,亦不是你的绊脚石。

它只是一本书。

[1]读书到底有什么卵用http://www.douban.com/note/513725701/

[2]读书“三要”和“三不要”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432-83559.shtml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影院里 她靠在他的肩 他盯着她的眸 剧情悲时 他的肩接住她的泪 不曾言语 只是把她牢牢的搂在怀里 电影的人生 须臾...
    A千树姑娘阅读 199评论 0 0
  • 这次回学校,毫不犹豫地自己订了票,没有找老乡,也没有找之前高中校友一起。自从自己一个人踏上返校之旅,好像就开始陷入...
    秃头少女豆阅读 219评论 2 2
  • 今天在公司安排人员开始干活,大家都慢慢的找到工作的感觉了,总算是松了一口气。我要多去开拓市场,多做月绩,把月...
    李代唐阅读 172评论 0 0
  • 黑暗背在身上 夜精灵的游动世界 偌大的空间与弱小的身体 无疑随时吞没的泪滴 一只路过的脚可以覆盖整个天地 一颗心随...
    2016冰山来客阅读 341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