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事先一提的是,你大可将这本小说当作传记类故事,而所谓无限轮回时间循环的设定只是其故事背景。作为一位聪明的读者,深究一些逻辑或背景反而并非那么明智。每一部好作品都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努力。
我不惧怕死亡,重生才让我害怕###
故事的设定是存在着一批轮回之人,可以无限次重生,并记得前几次轮回的事情。除此之外,还有着极个别的“全记忆者”,能够记得此前所有轮回的一切事情一切细节。
那么毫无疑问,本书的主人公哈利一定是这类“全记忆者”。
故事的开篇打开这样一种设定后,不禁让每一位读者畅想若有如此用之不竭的时间与生命,可以以一位智者的灵魂去在年轻的躯体里永无休止的重复人生,而每一次人生又不会被限制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这许是每个人都曾幻想过希望过的美妙经历。
但若真置身于此种境地,恐惧将比哈利在故事中所表达出的更为强烈吧。
现实生活中我们追寻人生意义时,会以时间为标尺作对比作丈量作权重,而当时间这个分母项变为无穷时,人生意义是否会逐渐归零?
哈利就在寻求这个解答。
所幸故事并未将此作为主线来试图跟每位读者论辩人生的意义,关于一切的解答都寄托在了“量子镜”上——是的,不需赘述任何解释与观点,把答案打包成了一台想象中的机器——把所有的篇幅都留给故事本身,这无疑是聪明之举。
于是哈利开始向全知全能发展,具备好一切本领与技能,去捍卫自己的原则及追求,去迎战自己的的死敌与挚爱,这些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一样。
但哈利本该是集太多经历与情感于一身,这样的存在是难以仅凭想象而描述的,哪怕一个眼神我们或许都难以读懂。
于是有限的篇幅和单纯的文字开始在这样一个角色面前苍白无力起来,甚至是靠想象也难以补全。
毕竟我们真正无法感同身受的,是“我不惧怕死亡,重生才让我害怕”这么一种体验。
在剩下的最后几天中,终于成了一个凡人###
文森特在出场时或许普通平凡的恰到好处,但当哈利在苏联当局等待敌方关键角色登场时,相信每个读者心里都猜出了这位角色的出现。
他的追求俨然是更具野性的,或许也是更纯粹的——只要能得到答案,世界与我无关——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
然而再深层次的看下去,他的追求又更接近于一种偏执且自私的行为:不顾牺牲自己所爱之人哪怕伤害自己唯一的知己同类。
讽刺的是,跟现实中道理一样,权力容易催生无知与无情,倘若真正有这般无限轮回之事,也许滋生出的邪恶会比文森特可怕千百倍:除了那么一个答案,其他一切都可以无所谓。一切。
故事中被美化的文森特显然是为了映衬主人公哈利的信仰,同样遭遇与宿命的人是怎样看待发生的一切而作出不同选择。
随着故事进展,哈利与文森特更像是从朋友变为故交变为知己变为爱人变为敌人,最后变为跨越了爱恨情仇一切感情之上无法言说的关系。
那么回顾来看,其实两个人分别代表的信仰就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解答。
人生的意义在于过往的经历,还是在于未发生的将来。
读到尾声时,心里突然跳频到一个想法:
不知道假使文森特成功后,在量子镜上看到42这个数字时会是种什么体验。
重复是无趣的,刺激是多么重要,能延缓所有机能的弱化###
想提起的第三个人物是书中196页提到的菲德尔,在全书所占篇幅几乎可忽略不计,然而这一笔带过的后面却刻画出了众多此类轮回之人:厌倦惧怕于按部就班的重复,生命专注于感官上精神上乃至灵魂上的刺激,以此来寻求面对无限轮回宿命的慰藉。
菲德尔每次轮回中都参加战争,追求刺激的冒险,追求所谓的勇敢生活。
他说知道自己随时会死的紧张感与兴奋劲儿,才能让他麻木的忘记自己与众不同,让自己成为一个凡人。
在我看来,这种解答或许更真实更为贴近大多数的轮回之人,也更像是一种麻痹神经的精神毒药,让轮回宿命见鬼去的一种解答。
追求刺激便无需假装、无需维持、无需思忖无需怅然,这让时间没了意义,也就不存在什么人生的意义。
看,多么可悲又多么可喜。
当下是第几次人生###
这里想引用一句无关紧要却又是读遍全书时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人在伪装自己时,很难考虑膀胱的压力。
伪装是一种常态,更多的时候是连自己都不知道真实的自己何在。
从书中提出的背景延伸,再跳出书中的种种设定: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轮回之人,只是有些人能记起最开始,有些人能记起前几世,有些人一世是一世。
那么第一次轮回以前,一切是什么样子?
一切开始之前,是从哪里开始?
我们谁都无法回答这类关乎于本质的问题,但有些时候,没有答案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我们太过专注于寻求答案。
选择也好命运也好,生活中的种种也好,我们从来无法给出一个答案,但最后也总能领悟出个答案。
理解远远高深于表达
这也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相信也是每一位热爱阅读的人所享受的过程。
有些故事本身只是千百段文字,读在心里能够看到全世界的样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