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之前听过一个故事,
一只兔子来到面包店问老板,
"老板老板,有没有100个白面包?"老板说没有哦
兔子失望的走了,
第二天兔子又来了,
"老板老板,有没有100个白面包?"老板说没有哦
兔子又失望的走了。
第三天兔子又来了,
"老板老板,有没有100个白面包?"老板说没有哦
兔子又失望的走了。
当天晚上老板精心准备了100个白面包。
第四天,兔子果然来了,
"老板老板,有没有100个白面包?"
老板说,"有哦,特意准备的。"
兔子高兴的说,"老板,来一个白面包。"
最近有个朋友问,新入职员工薪酬应该如何告知?
之前一只是offer告知,而在劳动合同中只写最低工资标准,这样是否有风险呢?
新员工的薪酬结构应如何告知员工?
写在合同还是offer中,或者是通过其他形式告知呢?
看完这个问题,我想起开头的故事。
风险
就像这白面包,当薪酬体系不完整的时候,1个个例白面包也是风险。
路上散步,也有意外的风险。
所以对于风险的评估,我们只能用概率思维,而不能问是否有风险,因为风险概率上永远有。
根因
如果有完整的薪酬体系,合理的薪酬结构,哪种方式告知,重要吗?
你觉得重要,因为你怕!
怕什么?
怕员工有意见,引起劳动争议;
怕新员工因为这样的方式不入职,导致招聘成果转化失败;
怕老板有意见,认为你处理不妥,自己担责?
怕19年新政实施后,出现个税风险;
怕,自己可能都不知道怕什么,只是心理上的焦虑表现。
所以你怂了,问了一个非关键点的问题,怎么发offer能没有风险,怎么去告知薪资结构。
薪酬体系基础牢靠的时候,你会怕吗?
很多HR经常说HR背锅,而在我们处理事情时候的常规思维里,你何尝不是让一个offer在背薪酬体系不完善的锅?
根因,是薪酬体系和结构的不完整,而非Offer怎么发。
Offer的形式
Offer , 有人说发正式的书面版/邮件版,显得大公司做派,正规;
Offer,有人说电话通知,大家讲信用;
Offer,有人说可以采用新媒体的方式,比如微信等。
事实上,正式版的作用,不止是显示大公司做派,正规,同时是双方对于约定事项的书面认可,对于双方的保障,同时也是将企业通知候选人的步骤做成模块化和流程化。
所以,正式的书面版/邮件版,自然是最优的选择。
Offer的内容
Offer可以叫录取通知书,也可以叫就业机会信、邀请函。
用途为正式向候选人提供工作机会,并说明一些重要的信息,主要包括开始时间、薪酬、工作地点和职位等信息。
所以有人说,Offer上面我不写薪酬可以嘛?如不表达,Offer是一个不完整的Offer,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表达方式,因为毕竟Offer相对劳动合同,其法律效力程度是减弱的,发Offer不代表已经开始劳动关系,而是一方已经确定发出邀约,并开出合作条件。比如,我们可以写职级。
薪酬在劳动合同中的表现
如果还是按照之前的,在劳动合同中书写的薪酬,是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政策上,已经开始行不通了,这不代表以前行得通,只代表以前没有去对这部分进行规范性的管理。
个人观点,这不仅是因为政策开始向更严谨执行的方向发展,更是对于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互相尊重的一种时代化要求。许诺的薪资不写在劳动合同上,企业可能觉得会规避掉一些问题,而作为劳动者,却失去了一部分合同对其的保障感。
而时代,要求我们更平等。
如果企业内部的薪资结构合理,可以采用劳动合同按职级底薪签署,并注明另外一份薪资协议附件,根据企业薪资结构另行签署,同时注明各项补贴、奖金等根据公司的市场状况、相关政策与制度,公司会每年进行调整,并附在劳动合同附件中。
当企业不是恶意克扣人工的时候,劳动争议出现的几率会变得非常小,根据经验我也相信大部分企业主不是这类人。
问题的产生,很多时候因为我们只看到问题本身,莫名的忧虑。
而解决的方法,恰恰是找到根因,不惧内心的莫名,直面问题。
以上只是简单的举例,事实上千万企业有千万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解决,是上策,照搬,鞋可能挤脚,最后又光脚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