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活,爱艺术!
很多初学者对于拿到一个剧本角色以后不知道该怎么做,常常会导致表演得不准确,那么以下的方法可以参考参考!
一、通读剧本,从不同角度去看!
对于一个剧本,我们可以从三种不同角度来去看待:
1:观众角度
拿到剧本以后,先作为一个观众,以看戏的心理来去看一看这个剧本所讲的故事,搞清楚,讲得是一个什么故事,读的时候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完全是一个上帝视角来去评判。
2:评论家角度:
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关系搞清楚,理清故事的逻辑,把不懂的地方都弄清楚,如果发现了有错误也可以指出来。
3:演员角度:
明白剧本中故事的主题,了解其时代背景,分析你所要扮演人物的性格、动机。
二、找出评价。
寻找出剧本中,其他角色对你要演的角色的评价及角色自己对自己的评价,然后再去揣摩剧作家的评价,结合演员自己读剧本时对角色的评价。
三、关键事件的挖掘。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除了先天的基因,更多的是后天的环境所造成的,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每个人刚出生时,都是单纯的,像一张白纸,后天的生活环境会使我们每个人的这张纸变得各有差异。同样,当我们在分析完人物的性格后,就可以去通过剧本所给的提示,来去推断他的过去曾经发生过什么事,造就了他如今这样的性格,事情描述得越详细越好。而当我们在戏中去表达人物情感时,就可以清楚地明白他为什么这样表达,甚至在很多时候脑袋里还可以回想起你推断出的那个事件,这样会使你更加真实且准确地表达人物情感。
四、明确角色目标,理清角色行为逻辑。
心理学上说:我们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是有好处的。当我们充分了解了人物的性格后,再去看看剧本中,这个人物想要干什么,他渴望什么,他又恐惧什么,他为了想要达到他的目标他又是怎么做的。
可以明确一个大目标,专业术语叫:最高任务。然后在每场戏明确他的小目标,了解他是怎么做的,专业术语叫:贯穿行动。当我们清楚了这些以后,就能明白人物的心理了,也就知道该如何去表达人物了。
五、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是连续的,同理,角色的生活也是如此,所以当我们也明确,我们上场前,角色在干什么,他上场的前一刻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样当他上场时,观众就能大体地了解这个角色,这样才叫真正的入戏,真正地生活在舞台上,还不是在演。
六、构勒出人物的样子。
演员是要把这个人给演出来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个角色有一个印象,在心中想象出这个角色长什么样子,越细致越好,然后通过化妆、道具、服装及肢体设计将这个人物的样子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