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观看了电影《喋血孤城》。结合读书、观影,谈几点体会:
首先,何谓孤城?身陷重围,外无援兵,弹尽粮绝,此谓孤城。
影片中讲到援军迟迟不至,被阻于外围。倒也不是全部畏头缩尾,怎奈日寇火力强劲,几路援军赶来,或被阻,或被灭,远水解不了近渴。城头激战,战士口干舌燥,倾尽水壶只有数滴入嘴的镜头,将战时缺衣少食刻画到了极致。子弹打光了,不得已半夜偷偷下得城墙,潜入尸海收集枪支弹药。这便是孤城!
常德保卫战,蒋严令“死守常德,与城共存亡”。浴血常德,读书过后,有所印象。电影开头介绍,蒋在参加开罗会议时,跨境越洋“遥控”指挥。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或者说在我的认知之外。
其次,大事不虚。日寇气焰嚣张,除了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战事焦灼时,还用上了烟幕弹、毒气弹。这些,都与书中记载相吻合。
抗战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日寇武器、装备明显高人一等。纵然敌强我弱、火力不及,守城将士浴血奋战,以命相搏,死守不退。“营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几轮交锋之后,常德城门口,死伤枕藉、尸体重叠,战况之惨烈,被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画面中亦有呈现。
眼见推进受阻,鬼子祭出毒气弹,以很不体面、很不光彩的方式,打开了入城缺口。
守城不力,则巷战;巷战不力,则短接。这一法则,在片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巷战,为常德这座城市,增添了血色荣光。
再次,主题鲜明。本片展现的主角是师长(余程万)、连长(冯葆华),而非我们上周探讨的团长——柴意新。小切口,大叙事,核心意旨、宏大主题“形散而神不散”,那就是——骁勇善战的虎贲军。
至于,连长的爱情故事、神枪手(二虎)姐弟情,都为国仇家恨、同仇敌忾的抗战主旋律平添几分温情与色彩。
电影是艺术,也有别于纪录片,个人以为,源于实现,高于现实,小事可以不拘。在票房、收视率为王的时代,为着增加一点观赏性、感染力,适当的艺术发挥与加工,都是可以的。豆瓣给出的评分不低,我看后的感觉,亦不错,尚属上乘之作。
末了,看到一个网友评论——银幕正面展示国军抗日的电影,第一部是《血战台儿庄》,第二部是《铁血昆仑关》(又名血战昆仑关),《喋血孤城》是第三部。一和三,我都看过了。于是,便有了想看第二部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