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也说瞎话——评战国四公子

贾谊在其名篇《过秦论》中,为了自己论点的需要,武断地认为战国四君子是“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的贤人。其实,就算我们用贾谊的这三个标准去考核四君子,事实也根本不是贾谊所说的那样,贾谊其实是在说瞎话呢。

先说孟尝君田文。北宋王安石曾对他有个一个终极评价:“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王安石的这个结论,是因为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孟尝君传》认为田文能得天下“士”,其理由是孟尝君田文西至秦国而不得脱时,其客一个利用狗钻洞技能盗了狐白裘以献于秦王宠姬,一个利用学鸡叫的本事骗开了秦函谷关关吏开门出逃,在王安石看来,孟尝君手下所谓的“士”居然都是这样一些掌握了一点点上不了台面末节之技,根本称不上“士”,而正是由于这样的人充斥孟尝君的门下,天下真正的“士”哪个还会跟随孟尝君?可见,孟尝君是根本谈不上得“士”的,那就何论“重士”?这是孟尝君第一个失分的地方。第二,据历史记载,孟尝君从秦国逃脱后经过赵国时,赵国的平原君赵胜仰慕其名望,以主人的名义招待孟尝君用其门客。当时,这场招待会引来了好多赵国人的围观,不幸的是当时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大声笑话孟尝君的长象:“始以为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不知外交礼仪的普通百姓随口说出的这句实话招致了孟尝君和他的门客的愤怒,孟尝群和他的门口客二话不说,当即冲入人群斫杀数百人,而且还不解气,最后“遂灭一县以去”。这样的行为,那是万万称不上“宽厚而爱人”的。对于熟读史书的西汉文帝博士贾谊来说,他肯定知道这个史实,但他却把“宽厚百爱人”用在孟尝君田文身上,这既是孟尝君失分的原因,也是贾谊说瞎话的证据。第三,孟尝君其实也配不上“明智而忠信”这个标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忠的信仰。孟尝君可能有一点点的明智,但根本谈不上忠信。只书上至少有两点史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其一是当秦国的亡将吕礼被齐王重用为相的时候,曾经当过齐国相国的田文,没有以齐国的国家利益为重,而是以自己在齐国有可能不被重视出发,居然给秦国的相国穰侯写信让秦国派兵来攻打齐国,这行为连郑国的牛贩弦高都不耻,还能谈到忠诚国家么?其二是孟尝君还曾做过同意其门客冯驩到秦国说服秦王遣车到齐迎接他到秦国任职的事情,这是典型的挟洋自重行为,这就是孟尝君失失分的第三个方面。由此看来,按贾谊的标准,孟尝君田文的得分,给20分也就可以,又如何能称得上君子呢?贾谊啊贾谊,你敢说你不是在说瞎话么?

再看春申君黄歇吧。他是四公子中唯一没有王室血统的平民,事楚顷襄王。当秦昭王准备攻打迁都到陈地的楚国时,他受命出使秦国,于是给秦昭王写了一封信,在其中论述了秦、楚如果联合起来,对于秦国是大利:秦国可以腾出手来制服弱小而近秦的韩、魏,从而为最后攻打齐、赵、燕、楚积蓄条件。这封信,通篇为秦国长远发展考虑,信中不但没有表露出那怕一点点的楚国对秦国的抗争,而且还有有意无意地透着楚国可以忍让的意味,对于这样的信,秦王当然曰“善”。于是,秦国罢兵不攻楚,只是要求楚国的太了完与黄歇留在秦国当人质而已。在留秦国当人质期间,黄歇做了一生中最“高光”的几件事,其一就是说服秦相应侯范睢善待太子完并企求秦国最好立完为楚王;其二就是在听说顷襄王病危时,冒死让太子完偷偷跑回楚国继位当了楚国的考烈王。从上面这些事看黄歇,那肯定要比孟尝君高一个档次。只是到了后来,楚考烈王投桃报李地任用黄歇为楚相并赐给他楚国淮北十二县做为封地。黄歇在任楚相期间,喝有千里派兵解赵国邯郸之围、北伐灭鲁而任荀卿为兰陵令的政绩,但他在楚国相位二十多年,却有两个最大的败笔:其一是山东各国合纵攻秦而他作为纵长带兵至函谷关而最后兵败纵散,可见其才能有缺陷。其二是楚考烈王无嗣,他做为相国,一方面不从楚国的诸多公子中选拔贤良者加以提拔、培养,另一方面反而和李园一起玩弄先让李园之妹怀上黄歇之子然后再献给考烈王,作为相国而玩这样的把戏真让人不齿之至。当然,李园之妹最后也把这个孩子生了下来并最终成为了楚国最后一任国君:楚幽王。但在名鼎鼎的春申君的春申君却被李园的伏兵斩首投于棘门之外!这样的秦申君,人生能算及格么?我觉得,打个比孟尝群高一倍的40分也就符合他的行为了。贵为相国却干背叛、贪婪两类行为,哪里还能算君子?

平原群赵胜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在赵国的,在赵国的许多公子里,平原君贤能服众,魏国君王也欣赏他,把自己的女儿、魏无忌的姐姐嫁给了平原君

。赵胜在赵国惠文王、孝成王期间曾三次当相国又三次去相国,其才能在战国时期各国公子中当然属于上乘。而平原君最出彩的事件,还是成语毛遂自荐所指的那件事。当时,秦围赵都邯郸,平原君奉命出使楚国求救兵,其门客毛遂自荐出使,并最终因为毛遂的智勇而说明楚王出兵救赵。这件事也让赵胜对自己识人方面存在不足有了深刻的认识。只是,帝王家子弟的赵胜还是有很深的门阀之见,秦兵去后,魏无忌留住赵国,对怀有平等意识的信陵君魏无忌遍访赵国民间高士,终于得到赵国民间高士毛公、薛公的认同。但赵胜却对无忌这种做法很是不屑,在赵胜眼中,这些下里巴人哪会具有“士”的素养?可现实很快就打了平原君赵胜的脸:他的门客中因为魏无忌访得毛公薛公之故而有一半都随了魏无忌!当然,虽然平原君有门阀观念这个瑕疵,且三次为相也没有给赵国做为多么大的贡献,但赵胜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还有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这些方面看,他勉勉强强还能称得上是位君子,给他打60分也还可以吧。

最后一位的信陵君魏无忌的确是君子中的姣姣者。魏无忌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没有机会当国君的信陵君也和当时的诸多公子一样养食客,但他养“士”的境界和做法高出他人好多,信陵君养士的目的,虽然也为自己自己着想,而且更是为士人、国家、天下着想。而且,他是真正了解、关心士的人,能做到人格上平等待士,所以,他养的士是真正的士。正因为这样,虽然魏安釐王因妒忌其才而不用之,但包括强秦在内的各个国家,也都因为魏无忌的存在而不敢轻易对魏国用兵十几年,可见魏无忌的作用之大。秦围邯郸之时,他魏安釐王首鼠两端,虽派晋鄙带兵救赵但无实际行动。于是,魏无忌用侯生之计窃符救赵。终成天下大义。后来,无忌留赵之际,面临秦国攻魏国的现实,又听从毛公、薛公建议:“告车趣驾归救魏”,带兵将秦兵逐至函谷关而不敢出,化解了魏国的灭亡之危。可惜,魏国国君终是忌惮信陵君的绝世才、德,胜秦不久但因为秦国的反间计而夺了信陵君兵权。面对才智不被用、忠勇而见疑的残酷现实,信陵君最后选择了饮酒淫妇而自毁之路,其哀也大哉!终信陵君一生,的的确确做到了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这三条,按说给他打100分也是份内的事。只是,信陵君那么优秀的君子,居然没有找到一条让自己的生命自由自在的灿烂之路,这应该也是君子不应该有的行为吧,所以,对于君子有所期待的人们来说,还是给他打85分这个优秀的入门分吧。

看看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四人一生表现和贾谊的评价,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贾谊在写《过秦论》时纯粹是在说瞎话,毕竟,按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的标准考核,也只有信陵君能称上优秀君子,其他三个,还差距巨大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