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华文化5000年/第一览之七/南北朝时期/跟着«文心雕龙»学写作构思
跟着«文心雕龙»学写作构思
红小兵原创
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好像不强,不如秦汉唐宋这些朝代耀眼,这段时期的文学明星好像也不是特别为人熟知,为了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特意又学习了这个时代的历史,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五胡乱华,详细读了历史后了解到,五胡乱华对汉民族是一场大灾难,但对五胡来说,也更是一场灭顶之灾,五胡乱华以五胡几乎全部灭绝,或全部被同化的结果收场,这段历史也可以叫做华灭五胡,从此中国本土再没有发生过少数民族的问题,什么匈奴,鲜卑,羌羯氐等等,基本都消失殆尽,这是点题外话,我们回到文学的学习讨论上。
在如此纷乱的南北朝时期,有一个人非常难能可贵的潜心写作,他就是刘勰。这位尊儒,悟道,入佛的人,写了一本"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巨著,鲁迅曾评价过,"西有«诗学»,东有«文心»",«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写的,是西方文艺学的开山之作,根据专业人士的说法,从对后世的影响看,«诗学»明显占上风,单就理论本身的宏富精深而言,«文心»则远胜于«诗学»。
如此高大上的一本书,究竟讲了什么?有人总结,这本书是"像雕镂龙纹般精细地探讨为文用心",也就是讨论为文用心,再简单点说就是讨论写作的相关问题。在这里也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想学写作了,别笑,这是真的"。难道这本文心就是我的天书? 张角得了«太平要术»,学会了呼风唤雨,我也要学«文心»写博文,也要无数粉丝点点赞,不尽流量滚滚来。
先简单了解一下作者,刘勰,这位1500年前出生的山东日照人,身兼儒家道家深厚功底,还出家当了和尚入了佛门,也曾做过小官,写过文章,却因家贫一生未婚。就是这位身兼中国三大教派真传于一身的官场文人光棍,从32岁开始,花了五年时间,在南京的定林寺完成了«文心雕龙»这本文学创作秘籍。也不知千百年来有多少骚客离人,曾在灯前月下,庙里堂前,欣喜若狂地抱着它一招一式深究磨练,冥思苦想,为之拍案,为之叫绝。近百年来,同研究红楼梦产生了红学一样,研究文心雕龙产生了龙学,前几年,文化学者们还在南京开了个纪念«文心雕龙»成书1500年的纪念会。
闲话少叙,直接看他写了什么。
原文1(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译文1(古人曾说:“有的人身在江湖,心神却系念着朝廷。”这里说的就是精神上的活动。作家写作时的构思,他的精神活动也是无边无际的。)
这是文心雕龙第26篇«神思»的开头,这一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的问题,开头就开门见山,引出了讨论的中心----------写作构思。
那么写作构思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活动呢?刘勰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
原文2(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译文2(所以当作家静静地思考的时候,他可以联想到千年之前;而在他的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的时候,他已观察到万里之外去了。作家在吟哦推敲之中,就像听到了珠玉般悦耳的声音;当他注目凝思,眼前就出现了风云般变幻的景色:这就是构思的效果啊!)
刘勰老师说的这些感受,各位网友有没有体会到过,文科生体会可能比较深一些,对于大多数理工科的人,高考作文可能是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文学创作,以后再也没写过那样不超过800字的文章了。
接下来,刘勰老师总结了构思的规律,阐述了构思的三要素,情,物,言的关系,就是精神情感,物体景象,语言文字三者之间的关系。
原文3(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构思呢,我们平时应做哪些学习训练呢?这里就要敲黑板划重点了,刘勰老师讲了,要:
原文4(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译文4(为了做好构思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来积累自己的知识,其次要辨明事理来丰富自己的才华,再次要参考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对事物的彻底理解,最后要训练自己的情致来恰切地运用文辞。)
看到这是不是有些失望?是不是以为还有什么秘诀呢,还不是要积累,要丰富,要生活经验,还有多加训练,1500年前的师傅也是这老一套。像«太平要术»一样看了就会呼风唤雨有点难啊,我们现代人学英语总爱问有什么秘诀,老师总是神神秘秘地回答,要说秘诀也有,就是要多听多记,多读多写,反正就是没有不花力气的秘诀。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轻轻松松成为文豪的人,也就可以打退堂鼓了,还想写几篇自己看得下去的小文,记录生活学习心情点滴的网友,这四点秘诀还是要认真学习,理解一下,对照对照,自己应该从哪一方面努力,至少别让努力的方向跑偏了。
«神思»篇分三部分,以上是其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阐述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为了做好构思工作需要哪些积累和训练,第二部分举了一些作家的例子来说明艺术构思的不同类型。
刘勰老师举的构思慢的例子:
原文5(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译文5(例如司马相如含笔构思,直到笔毛腐烂,文章始成;扬雄作赋太苦,一放下笔就做了怪梦;桓谭因作文苦思而生病;王充因著述用心过度而气力衰竭;张衡思考作《二京赋》费了十年的时光;左思推敲写《三都赋》达十年以上:这些虽说篇幅较长,但也由于构思的迟缓。)
构思快的例子:
原文6(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译文6(又如淮南王刘安在一个早上就写成《离骚赋》;枚皋刚接到诏令就把赋写成了;曹植拿起纸来,就像背诵旧作似地迅速写成;王粲拿起笔来,就像早已做好了一般;阮瑀在马鞍上就能写成书信;祢衡在宴会上就草拟成奏章:这些虽说篇幅较短,但也由于构思的敏捷。)
这些例子都是刘勰之前的文人,之后的他也不可能知道。我们也好奇,如果刘勰知道李白斗酒诗百篇,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是不是也会放进这两类例子之中。
接下来,刘勰老师对构思的快慢进行了辩证分析。
原文7(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译文7(那些构思较快的人,对写作的主要方法是心中有数的,他们机敏得好像未经考虑就能当机立断。而构思迟缓的人,心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思路,几经疑虑才能看清楚,细细推究才能决定。有些人因为文思敏捷,所以很快就能写成功;有些人因为多所疑虑,所以历时较久才能写好。两种人写作虽难易不同,但同样依靠多方面的训练。假如学问浅薄而只是写得慢,才能疏陋而只是写得快;这样的人要想在写作上有所成就,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所以在创作构思时,必然出现两种毛病:思理不畅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常常内容贫乏,文辞过滥的人又常常有杂乱的缺点。因此,增进见识可以补救内容的贫乏;突出重点可以纠正文辞的杂乱。如果见识广博而又有重点,对于创作构思就很有帮助了。)
自己可以对照上面的一段评述,判断自己构思是慢还是快。
以上是«神思»篇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提出艺术加工的必要性,说明艺术构思的具体复杂情况,但尚未详细展开,这里也不多做介绍,不过有两句话说的比较好,记录于此:
原文8(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
译文8(必须有精细的文笔,才能阐明其中的微妙之处,也必须有懂得一切变化的头脑,才能理解各种写作方法。)
以上两句看上去比较工整对仗,其实,整个文心雕龙都是用骈文写成的,非常讲究文章的形式美,美国哲学家佩里比喻创作诗歌,就像是戴着脚镣跳舞,更何况文心雕龙这样的大部头文论巨著,有些艰涩隐晦的道理,意会尚且不易,更要言传,奈何还要装进骈文的框框里,刘勰是怎么做到的啊?!
今天先学这一篇,以后还准备多学几篇,因为文心雕龙真的是学习古文及写作知识的宝库,能给我们很多启发。这么好的书,可惜上学时候老师没给我们好好讲讲。
以上关于文心雕龙的译文,均摘自陆侃如,牟世金写的«文心雕龙译注»,非常好的一本书,推荐大家读读。
红小兵原创,2019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