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正蒙》卷8中正篇诗解1
题文诗:中正然后,贯天下之,道此君子,之所以大,居正也盖,得正则得,所止得所,止则可以,
弘至于大.乐正子颜,渊知欲仁,矣乐正子,不致其学,足以为善,人信人志,于仁无恶,
而已颜子,好学不倦,合仁与智,具体圣人,独未至圣,人之止尔.学者中道,而立则有,
仁以弘之.无中道而,弘则穷大,而失其居,失其居则,无地以崇,其德与不,及者同此,
颜子所以,克己研几,必欲用其,极也未至,圣而不已,故仲尼贤,其进未得,中而不居,
故惜夫未,见其止也.大中至正,之极文必,能致其用,约必能感,而通未至,于此其视,
圣人恍惚,前后不可,为之像此,颜子之叹!可欲之谓,若善志仁,则无恶也.诚善于心,
之谓信也,充内形外,之谓美也,塞乎天地,之谓大也,大能成性,谓圣天地,同流阴阳,
不测谓神.高明不可,穷博厚不,可极则中,道不可识,颜子之叹.君子之道,成身成性,
以为功也;未至于圣,皆行而未,成之地尔.大而未化,未能有其,大化而后,能有其大.
知德以大,中为极可,谓知至矣;择中庸而,固执之乃,至之之渐.惟知学然,后能知勉,
能勉然后,日进而不,息可期矣.体正则不,待矫而弘,未正必矫,矫而得中,然后可大.
是故致曲,于诚者必,变而后化.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大亦圣之,
任虽非清,和一体之,偏犹未忘,于勉而大,若圣人则,性与天道,无所勉焉.无所杂者,
乃清之极,无所异者,乃和之极.勉而清非,圣人之清;勉而和非,圣人之和.所谓圣者,
不勉不思,而至焉也.勉盖未能,安也思盖,未能有也.
【原文】:中正然后贯天下之道,此君子之所以大居正也。盖得正则得所止,得所止则可以弘而至于大。乐正子、颜渊、知欲仁矣。乐正子不致其学,足以为善人信人,志于仁无恶而已;颜子好学不倦,合仁与智,具体圣人,独未至圣人之止尔。【译注】:内心中正那么就能体悟天下的大道,这是君子以大心而居于正位的缘故(心正则大,便能居于正位)。如果得到正心那么就有所依止,有所依止那么就可以弘扬大道(得到正心就可以弘道)。乐正子和颜渊,不但智慧而且有仁爱之心。乐正子虽然没有致力于学业,但是足以在人群之中被称为善人和值得信任的人,志在行仁道只要没有恶心就可以了;颜子好学并且不厌倦,将仁爱与智慧合为一体,是一个真正的圣人,只不过没有被称为圣人的时候就去世了(去除恶心行善为善人,有仁爱和智慧是圣人)。
【原文】:学者中道而立,则有仁以弘之。无中道而弘,则穷大而失其居,失其居则无地以崇其德,与不及者同,此颜子所以克己研几,必欲用其极也。未至圣而不已,故仲尼贤其进;未得中而不居,故惜夫未见其止也。【译文】:
读书的人以中道而立身,那么就能居于仁爱之位来弘扬大道。没有体悟中道而去弘扬大道,那么就会言语失去意义而失去弘道位置,失去位置就没有地方能显示自己的德能(先要体悟中道,有仁爱直心才能弘道),与没有达到中道的人相同的是,颜子能够克制自己的物欲并且研读专一,并且想要穷尽万物运行的规律。没有到达圣人的位置就不会停止学习,所以孔子就赞叹他的上进心;没有得到中道的道义就不会以此自居,所以赞叹他从来不会停止学习(颜回好学,深得孔子赞赏)。【原文】:大中至正之极,文必能致其用,约必能感而通。未至于此,其视圣人恍惚前后,不可为之像,此颜子之叹乎!【译文】:广大中正之心用到了极点,学习的知识一定能得到所用,想到的问题一定会得到天的感应并且通达道义(心用正了,天地的道理就会通达了)。没有到达这种境界,那么就好像恍惚在圣人的前后追随圣人,但是只是一种影象而已,并不是真实的,所以颜子才会发出感叹!(与圣人的境界离得太远,总是跟做梦一样在追随圣人,但是只是影子,因为心还没有用正)【原文】:可欲之谓善,志仁则无恶也。诚善于心之谓信,充内形外之谓美,塞乎天地之谓大,大能成性之谓圣,天地同流、阴阳不测之谓神。【译文】:可以实现的愿望如果是善的,那么志向仁爱也不会存在恶心。真诚的善心被称作信仰(可以成为一种明见真理的导向),在内心充满并且显示在外让人觉得美好,并且充塞在天地中间被称作大(这样展示出来的心时刻与天地之道相通),大心能体悟到天性就被称作圣人,如果与天地共同存在,随着阴阳两种气体变化神秘莫测就被称作神人了(两类人,圣人不离世间,传达天地运行的法则,神人与阴阳两种气体和合,在无形中显示种种神变来教化众人)。【原文】:高明不可穷,博厚不可极,则中道不可识,盖颜子之叹也。【译文】:高尚光明的节操不能穷尽,广博厚重的品质不能达到,那么中道就不能被认识,这也是颜子的感叹(颜回感叹人格与品质能否与天地相应,这样就能趋于中正之道)。【原文】:君子之道,成身成性以为功者也;未至于圣,皆行而未成之地尔。【译文】:君子的道义,立身安命通晓天性这就是成功;没有到达圣人的境界,都是因为没有成就立身安命、通晓天性的原因(成身为体,顺应自然规律,成性为用,不离天性的最高仁善与智慧)。
【原文】:大而未化,未能有其大,化而后能有其大。【译文】:广大但是没有变化,也不能说它是大,变化了之后才能认为它是真的广大(心虽然广大,但是要有变化,能施予众人仁德与道义,才是真正的大心)。【原文】:知德以大中为极,可谓知至矣;择中庸而固执之,乃至之之渐也。惟知学然后能知勉,能勉然后日进而不息可期矣。【译文】:明白德行要以大心和中正作为基础,那么就认为已经明白德行了;选择中庸之道并且坚固的执行到底,这样就可以渐渐达到这样的境界了。只有明白学习的意义后才能勤勉精进,能勤勉学习并且日进不退那么就可以达到中道了(德行的培养以中正心为主,需要学习圣贤努力勤奋,以使达到中庸之道)。【原文】:体正则不待矫而弘,未正必矫,矫而得中,然后可大。故致曲于诚者,必变而后化。【译文】:体会到了中正之道但是并没有等待矫正言行过后再弘扬,这样就不能达到中正,一定要经过矫正,只有通过矫正之后才能得到中正的道理,然后才能使这种道义恢弘广大(体会加上反省,要善于矫正以致达到中正)。所以屈从于内心真诚的人,一定是在等待内心真正变得真诚的时候才会从事教化(要善于反观自省,才能教化民众)。【原文】: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译文】:等到变化极大的时候中正便可求取,停止在中正之道中那么大心教化万物才能得以实现(等到内心改变与中道相符合,就能教化民众)。【原文】:大亦圣之任,虽非清和一体之偏,犹未忘于勉而大尔,若圣人,则性与天道无所勉焉。【译文】:广大中正之道是圣人的任务,虽然并非是得到清净和顺之气(即使气体的运行还没有到达清通无阻的状态),仍然没有忘记勤勉而使中正之心变得广大,作为圣人,因为本性和天道是一体的,原本都具有的,所以是没有办法去勉励的(只有在修养大心上,要不断的勤勉自己向天性与天道靠近)。【原文】:无所杂者清之极,无所异者和之极。勉而清,非圣人之清;勉而和,非圣人之和。所谓圣者,不勉不思而至焉者也。【译文】:思想当中没有杂染可以说是清净至极,没有与天道不同的思想可以说是平和至极;勤勉之后所以才得到清净,那么这并非是圣人拥有的清净;勤勉之后而得到和顺,那么这也并非是圣人的和顺。所谓圣人的意思,就是不通过勤勉和思虑就能到达中正的境界(这是天性当中本来就具备的,圣人承接天道思想,所以说不是他们拥有的)。【原文】:勉盖未能安也,思盖未能有也。【译文】:勤勉的原因是因为心没有安定在大心上,思虑的原因是还没有得到中正之道(勤勉和思虑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