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少言寡语的老板,走进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宏村的标志性符号之一的南湖,围在湖边一群美院的孩子们三三两两的写生,从哪个角度欣赏都是生动唯美的画面。
入住的民宿在老村口大树右拐大约10米的一处僻静的小巷里,在巷口就可以看见红色的灯笼,门口各种花草恣意生长,有种曲径通幽的感觉。客栈里四处随意布置着一些插花,后面的小院里还有老板娘种的花花草草,充满了生活气息。房间虽然不大,但是布置的古香古色,很有艺术风格,小桌上的小花瓶里插着素朴的小花都是老板娘从野外采来的,老板娘说自己就喜欢花花草草,每天都是早早的起床后到村口的地里去采摘一些野花带回来,觉得插在瓶中很是好看。
老板娘说原来和老公在上海工作,后来选择回来做民宿,远离了那种城市的紧张、快节奏,目前这种不紧不慢的生活让自己觉得很满足。老板娘跟随着自己的心愿选择了一种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的生活,不管多琐碎,就这样用花草滋养着生活,用自己的选择滋养着灵魂。
林语堂说:“假如人真的能停下来,用心的享受一个悠闲的下午,他便具有了颜回的美德。”可是,过去到现在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此刻的宏村已经逐渐沐浴在黄昏的斜阳里,马头墙披着金色的光芒,在狭窄而又弯曲的小巷里漫步,有不知名的花儿越过墙头装点着灰墙黑瓦,都会定格成一幅让心安静下来的画面。
村子里四处可见装饰文艺的小店,也可见一群群手持画笔的学生们妙笔生花。
还有百姓人家或腌制一道美味或漂洗日常生活,现代与古朴在宏村结合的相得益彰,互不打扰,再自然不过。
在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有四百四十多幢,走在这古老的小巷里,似乎有一种穿越,很久很远……
《舌尖上的中国》里曾有一段关于徽州美食的描述
在安徽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这种附着着白色菌丝的奇特食物,它们的实质是豆腐,很难想象这种食物是如何诞生的。
如今,方兴玉把豆腐坊的大部分工作交给了大女儿,作为家中的长女,妈妈把它和豆腐坊的未来联系在一起。还没到能够大批量生产的季节,方兴玉家的毛豆腐奇货可居,在中午之前就会告罄。
豆浆的表皮渐渐凝结,这是大豆腐富含油脂的表现,但是对于制作毛豆腐而言,油脂是多余的。制作毛豆腐的关键在于用自制的发酵酸水来点卤,酸性物质同样可以让大豆蛋白凝固。但是,酸水更大的意义,在于其中的微生物随着点卤流入,像种子一样被埋植进豆腐当中。
方兴玉是不会在湿热的夏天做毛豆腐的。在“桑拿天”里,人们很难控制豆腐发酵的走向。但在其他季节里,徽州温润的环境,能引导微生物们走向发酵的正轨。方兴玉希望这一切,自己的女儿都能够学习和领悟到。
在中国的任何地方,做豆腐从来都是极其辛苦的工作。餐桌上,一家人陆续进入和离开。最后来的是姐姐,妹妹要陪姐姐吃已经冷了的一餐。对于妈妈和姐姐来说,生活的很多部分,已经和豆腐坊牢牢地长在了一起。豆腐表面的绒毛是判断霉菌、酵母菌等菌类是否和谐生长的重要指标,也关系到发酵的进程和最终味道的鲜美与否。深诣美食的徽州人是毛豆腐的知音,吃法可繁可简。在老徽州人眼中,一点儿辣酱就可以让炭火上的豆腐锦上添花了。
发酵后的豆腐,内部已经大为不同,毛霉菌分泌蛋白酶,让大豆蛋白降解成小分子的胨类、多肽和氨基酸。这一系列的转化,赋予了豆腐异常的鲜美,这种浓郁的风味,被徽州人称作“家乡的味道”。
菌丝间细小的颗粒是散落的孢子,那是毛豆腐成熟的标志。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非常得心应手。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
千年前,纯朴聪明的徽州人就已经将豆腐赋予了新的活力,美食的气息弥漫在整个村子里,诱惑着每一位游人的味蕾。
走到小巷深处,一群写生的孩子围在一个大姐旁,面前的锅里,毛豆腐经过菜籽油煎后发出阵阵“滋滋”声,每一双眼睛里都等待着一个美味长成的过程。
一群长期“盘踞”在这里的孩子们的嗅觉应该是最灵敏的,于是我也坐在小板凳上,耐心地等待一块块美食进入别人的口中,最终迎来自己的那一份,一次性餐盒中毛豆腐上覆盖着辣椒酱,用竹筷子夹起一块放入口中,鲜醇爽口,芳香诱人,鲜而不腻,至今想起,依然垂涎欲滴。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这种徽州人家家都食用,普通却又独特的美味红火至今,难怪有人说:日啖小吃毛豆腐,不辞长作徽州人。
在所有的行走中,走过每一处所经过的满口香味,就像品味着不同的人生,在我们的味蕾上绽放出不同的滋味。
当美食让味蕾伸出触角时,走过的每一处也让我们的眼睛享受着饕餮盛宴。听过很多人走过一些地方后,总是评价不高,或褒或贬均有之,我自己尽量不拿来做参考。其实无论是有名或无名的地方,每一个带着不同心情的人都会看出不一样的风景,只要随遇而安,再普通的地方也会有最美的风景。
不紧不慢地穿梭在巷陌里,无心当中走过一处拱门,刹那间被映入眼帘的景色惊艳了,有一种惊喜的表情不自觉地表现了出来。
一轮半月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月沼了。
月沼中碧绿清澈,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灰墙青瓦整齐有序地分列四旁,旁边的民居建筑及蓝天白云跌落水中,空中炊烟氤氲,微风柔波。一幅清丽的皖南民俗画图,形成了口口相传的中国画里乡村,瞬间让每一个人的心都会变得柔软,又觉得柔软得太奢侈。
夕阳西下,宏村在没有极度的商业化下越发安静,除了少许的商家还摆弄着家门口的家什,也就只有家家门前的红灯笼亮起,点点灯光在夜幕中摇曳,非常有意境。
回到住处,让做过厨师的老板做了几样徽州小菜,老板送上一壶清茶,再和朋友小酌一杯桂花酒,生活最惬意之处大抵也不过如此吧!
听着蛙鸣,看着老板的花猫蜷缩在藤椅里,置身于鲜花开放的小院里,有多少过往都可以看得风淡云轻,坦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