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描述细节,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魅力。
我们总会有一种思维的习性,就是对于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总是容易记住一个总体上的框架,也就是宏观上的把握总是相对比微观要容易,这导致大多数人总是习惯于使用把“大概”“可能”“也许”挂在嘴边,因为他们无法描述出更具体的的东西出来,所以需要用以上的这些词来给自己留下余地,这实际上是对他们无法描述的那一部分的敷衍。这样是否达到很好的效果呢?不见得。相信我,除了某些场合需要言简意赅,大多数的时候人类更倾向于了解细节,因为细节的描述更能给信息的接受者呈现出完整的画面,这在沟通中是尤为重要的,因为深刻来自深度,而深度主要依靠细微之处构建。
记得初中时刚学写记叙文时,在描写人物的时候,总是写得不好。后来经过老师的点拨,说是要写出细节才会有神。于是我开始着手于细节上的描写,包括人物和环境上的细微之处。有时候为了写一个人的动作,按照脑中所希望展现的画面,就如同电影一样一帧一帧的连续表达出来,这样一来,作文的水平自然地提高了不少。我们会发现,优秀的小说家往往是善于在细微的地方做文章的,包括人物、周遭的环境甚至是一种意境和氛围,如此一来,这其中的深长而迷人的韵味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一种现象也可以从优秀的歌曲作词者身上得到印证。
最近的一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开始逐步进入公众的视野。事实上类似于自媒体这样的媒体的本质和以前的一些电台节目差别不是很大,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样的一类节目中,做得比较好的节目都少不了一个很有魅力的人“坐庄”,这样的人大都有如下的特点:一是学识渊博,即使不是学富五车,但是读的书也得有几个T的存储量;二是逻辑缜密有理,而不是凌乱的瞎谈;三是会讲故事,而且不是一般的会讲。
重点说说第三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即便是一小段的事情,都可以做到绘声绘色,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但是对于一个不善于讲故事的人,即便是给他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在他的手里也会搞砸了。产生这样的两个不同的结果固然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善于讲故事的人都是善于描述细节的,这使得那些聆听者更容易沉迷其中。鉴于本人是一个不太善于讲故事的人,所以对会讲故事的人很是佩服。遗憾的是,在当代,这样的人不是很多,要不然一个说唱的卖艺人也不会走上春晚上去说给全国人民听,这样的一种资源是稀缺的。这东西和受教育程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以前很多的说书人绝大多数出身贫寒,迫于生计而靠说书卖艺为生的。包括现在农村里的一些老人,相当一部分是善于讲故事的(岭南一带把讲故事叫“讲古”)。
综上说来,在很多的特定场合下,简洁不一定有力,轻描淡写不见得就一定“高效”。也许有人会对此提出质疑,过于详细的描述将显得繁琐而低效,以这样的一种思路来指导,生活将会变得很糟糕。在此提醒一句,如果读者是一个注意细节的人的话,应该会注意到本文的题目说的是“能够描述细节”,而不是“随时的描述细节”,那是走极端的做法。在生活中,孰是孰非,孰轻孰重,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应该做什么事情,这应该成为一种自知,也应该成为一种能力,甚至是影响幸福的因素。若能够做到该描述细节时能够描述细节,倒也可以说是理解了本文的要义。
2014.05.05于小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