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爱学习,就让孩子吃到糖

        学习可爱吗?学习有趣吗?如果做个调查,肯定很多学生都会说:“no!  no !  no! ”

      学生这个群体其实真的很可怜,每天要学那么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又不像马化腾开发的游戏那么有趣,甚至还很枯燥。所以要想孩子喜欢学习真的不容易。小学初中时期要想通过讲道理教育学生用心学习也不容易,因为他们没有一定的人生经验,给他们讲的道理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那么怎样引导孩子能够自觉地把学习放在心上呢?本人的经验是:一定要让孩子尝到学习带来的甜头。

      我们都知道,吸鸦片的人之所以上瘾,是因为他们初次尝试时感受到了美妙的滋味,如果是不好的感受,他们怎么会念念不忘,想要一次又一次地吸呢?学习也一样,学生如果没从学习中尝到甜头,他哪里有劲头去学习那么枯燥的知识呢?

        我也是一个家长,也差点做了一个不合格的家长,只是我是教师,当意识到要重视孩子学习的时候,就用心思考怎么去做,还读了教育方面的书籍,最后我确定要让孩子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使孩子自觉地学习,那时我的角色就变成一个帮助者,而不是一个监督者。 

        我女儿上学前班时,我也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我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从没有去关注过女儿的状态,女儿的诸多习惯没有养成,全班六十名学生,学期末时没有评上好孩子的就几个人,其中就有她,测试的成绩也是60来分。我能明显的感觉到她其实不快乐,而且也没有原来那么大方了,见熟人不叫人家,别人叫她她都不搭理。她们的班主任是个即将退休的老教师,跟我说:“我们做老师的,总是把全部精力用在学生身上,把自己的孩子抛在脑后,最后后悔可是晚了,你趁着孩子还小还来得及,多为孩子操点心!”  本来我已经注意到孩子的变化,再一听她的话,恍然大悟,于是我开始思考我该怎么办

        接着就到了一年级了,但是我已经想好了培养孩子学习自觉性的办法了,那就是让她因为学习上做得好,受到老师的青睐和同学的尊重。我做了一件事情:我每天下午把她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先教她学一遍,然后让她上课时大胆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第一天上课,她放学回来后说老师表扬她了,孩子应该是自学前班以来第一次受到表扬,自她进学校后,我第一次看到她这么兴奋高兴。下午放学吃完晚饭,她自己做完了作业,我还没有带她预习明天的功课,她自己就准备好了课本,要我教她第二课。那时候他们学习一首七言古诗,我先让她背下来,然后把这首诗的意思写在她的课本上。第二天学这首诗的时候,她举手按照我所写的把这首诗的意思给大家讲了一遍,回来又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说她讲得特别好,而且还奖励她两颗糖。

      这一学期期中考试,她的语文数学都考了双百分,第一次上台领了小奖状,老师还让她当了副班长和语文课代表。而她已经养成了每天回家就做作业的好习惯,在学校上课也非常认真。第二学期,我就不再给她提前预习了,因为已经不需要了。

        第二学期他们已经开始练习写日记,老师的要求很低,写一句话就算过关,但是女儿每次都能写上七八行了。有一天,我发现她写了一小段文字,大致的意思是说她画了一幅画,周围的几个小伙伴都很喜欢,都要抢,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用老师的剪刀把那张画的各种景物剪开分别送给了五个同学,大家很高兴,她也很高兴。我一看,这一年级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日记很不错,于是给打印出来,发给了安康日报社,《安康日报》的副刊给登了出来,她的语文老师先看到了,上课时拿着报纸念给同学们听,并且把报纸并五颗糖一起送给了她。老师告诉我,哪天我家姑娘去讲台领报纸和糖的时候,那种自豪和快乐的神情她都无法描述,可惜的是我没有见到。

        此后,她有不会做的题我给她讲一讲,按照老师要求在作业上签字,其他一切都是她自己安排。

        上初中了,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学习的知识越来越难,必须要让她继续保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我想到第一次的月考成绩很重要,会确定孩子在年级里的成绩定位,这个定位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成绩好名次靠前,以后他会自觉地去维持这个定位,如果靠后,会影响她的信心,觉得自己不行。于是开学后的第一个月,我在她的学习上花了点心思,第一次月考,年级十二个班她考了第二名。打下这个基础,我就放心了,以后她会自己去努力的,我只要给她提供她需要的帮助就行了。

        事实是一切如我所想,女儿的学习从不让我们家长操心,成绩排名一直保持年级在前四名里面。我们还经常找时间多带她出去玩耍,初中里她学会了滑板、轮滑,羽毛球、乒乓球也打得不错,还经常去打篮球。

        孩子到上高中,已经渐渐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已经不需要帮她找“糖“”吃了,他们自己非常明白:学习不是糖,也不可爱,但是要学,应该学。

        女儿高考时顺利考上了一所优秀的985院校的本硕连读。在这里我就是分享一下我的教育孩子的经历,现在市面上关于孩子教育的专著很多,我的经验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