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心理|体会“场”而不迷恋

这个词很火。

很多人用它来形容某种氛围和感觉,“气场”,“场”这个时髦的词汇在流行。似乎我们都被涵盖在某种海洋里。这个原来的物理学名词也被很多用在心理学领域。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忽略了一个它的问题:融合式的转移。这样的融合给人以力量,或者某种归属感,但是同时也带来边界不清晰、弱化自体的后果。

用场这个词,原本只是描述某种状态,但是它的模糊会导致人们侧重于神秘化和融合化。气场这种虚无的描述也会形成某种依赖直觉而不依赖理智,直觉一定是可靠的吗?

对于喜欢谈论场的人,我都会问,你是怎样感知的呢?一般回答,就是“心里知道”。而且是带有某种力量和确信不疑,似乎这个就是真理。这也与大师热、活佛热形成遥相呼应。寻找理想化的载体,和融合式的转移混合一起,首先我不否认这些是有实在的需求并有一定的益处,但是更多的,让人止步于此,不明真相。

你是怎样感知到场的呢?你可以尝试依次关闭视觉,假如你是瞎子;关闭听觉,假如你是聋子;关闭触觉,假如你失去触觉感知;关闭一切感知系统,你还能识别到场吗?!

其实对“场”的识别,是来自你自己的感觉系统的敏锐,或者是某一种需要而引发的某一感觉通道的敏锐,这些敏锐促进了你在这方面的潜能和发展、转化。说白了,这是你自己的能力。

这个场的感觉让你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可能是力量、温暖、喜悦、感动,那么这些感觉才是你需要的,只需要更多的关注这个部分,再轻轻的去探索自己这部分的需求来源,会更多的靠近自己的需要。

我们自己的感知系统,远远超出你自己的想象的。身体的能力超过某些常识也是可能的。但是这些都是人本自具有的。并不需要太迷恋。对于场的识别,也是依赖于感觉系统,并以此引发的神经的变化,其中包括各种微电流、分泌系统的变化,这些都会带来某些特别感觉。

场有哪些?

一类是因为意识到稳定的客体,而形成的稳定场,这些客体会起到意识的锚定作用;一类是情绪、情感形成的场,这些场更具有散发的特点,伴随着细微的体感元素,可以被人感知;还有一类是更细微的,是电磁的场,这样的场在脑电交互作用中会被体会到。但是体会到这些与客体并不直接有关系,内心的确信、需要也会直接“塑造外在”,使得其和如同真的具有这些特质,事实上是自己的内心需要外化。

当自己特别需要某种场,或者特别多的感应某些场的时候,是需要自己探索这类需要的原因,以便更好的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生活品质。带着这样的觉察,依然有选择的权利,可以利用好这些场,做为帮助自己的氛围,同时自己内心也是清晰的,不至于被迷惑、欺骗。

场,这样的词汇和很多普世的心理学名词一样,是带有感觉色彩的。感觉色彩的词,就是感觉一下,体会一下,同时聚焦于体会和感觉带给自己的助益,而不是理性的确信它、迷恋它,这样它可能会发挥出更多的作用,也同时减少负面的影响。

一切外在皆是自己的心相,场是如此,老师也是如此。它们只是探索自心的象征,相信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付说
    真男神阅读 85评论 0 0
  • 回头看看,你走过的时间和路,数数你经历了几次的别离 想想你幼稚园最好的玩伴,你是否还记得他的名字,模样是否还清晰 ...
    陆柒儿阅读 233评论 2 1
  • 下吧下吧春雨 面对生活的打击 我将不再哭泣 我将站起来 和雨中的小草一样碧绿
    文森林木阅读 343评论 0 0
  • 其实我懂,所有的事情也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好,都要慢慢来。 但是,我好像只是懂。 成熟的标志之一我觉得是懂得接纳自...
    一只乖考拉阅读 223评论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