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过后,妈妈到我家居住了一段时间,最近因老家有事,就帮她买了回老家的高铁票。因为妈妈对于深圳的高铁站不太熟悉,于是决定回老家当天打车送她去高铁站。
妈妈买的票是上午十一点半的。走的头一天晚上,妈妈叮嘱要早点出发,于是决定上午九点半从家里出发。其实我家到高铁站打车的时间大约是二十分钟,对于这么早出发去高铁站,我心里是不赞同的。按照我平时的出行习惯,我会在开车前五十分钟从家里出发去车站。不过我心里知道我妈心里着急,也就答应了。
出发当天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上午九点十分左右,雨下得正猛,且夹着大风,我妈提出要提前出发。从我居住的楼下走到打车地点只有一百米左右,按照那个时候的雨势,我们出去即使打着伞,都会淋个落汤鸡。于是我们开始了一番争执。
妈妈:“现在赶紧出发吧,雨下得这么大,等会出发肯定要塞车。”
我:“不行,现在出去肯定要淋成落汤鸡。放心,的士车走的是大路,今天也是周日,不会塞车的。”
妈妈:“赶紧叫车吧,多预留一些时间总归是好事。”
我:“从家里到高铁站只有二十分钟车程,你现在提前两个多小时去,你坐那里等车你不无聊啊。”
妈妈:“我宁愿早点去,坐到那里等着,我愿意。”
我:“现在大风大雨,出去就要淋湿,你干嘛呢?”
妈妈:“淋湿就淋湿,我宁愿淋湿了在火车站等着,也好过迟到。”
我:“现在还没到九点半,你就着急出发,再等个二十分钟,雨估计能小一点,我们到时候再出发也不晚,而且时间是预留得非常充足的。”
妈妈:“等到九点半,要是雨比现在更大怎么办?”
话说到这份上,我已经无语了,感觉我俩的对话就僵在那里了:我妈着急提前出发,而我只想雨小之后再出发。当下我好像有一股怒火要冲上来。突然感觉自己有一种被控制的感觉,似乎当下我只有顺应她的想法,我们俩才能打破这个僵局。
一时之间,我们俩都沉默了。跟妈妈相处这么久,我对她还是了解的。我妈一向担心迟到,所以一到出门就处于焦虑状态,早早出发还唯恐迟到。对于我妈来讲,缓解焦虑的方式就是早一些出发。而早点出发就意味着她需要迫使我跟她一起,这是让我感觉到不舒服的地方。对我妈妈来讲,焦虑的状态会转为一种对外界的控制,比如控制我按照她的想法去做。
在那短短的几分钟里,我想到的是,妈妈的焦虑其实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当下跟她讲无需担心迟到这些话语对她其实是没有任何安慰作用的,而为了配合她早出发去挨淋雨也是我非常不希望出现的事情。
想明白这些,我没有再跟妈妈争执,而是告诉她我会尽快出发。同时我打开百度地图,指着路径图告诉她,在暴雨情况下,实时显示从我家到高铁站仅仅需要21分钟的时间。
我妈妈似乎有些放松下来,没有很坚持要提前二十分钟出发。到9点半的时候,我准时从叫车从家里出发。一切都很顺利,我们提前到了高铁站,依依惜别。
这个过程引起了我很多思考。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当我们感觉自己有被对方控制的感受的时候,好像就会觉得自己不得不要按照他的想法和期待来做事情,但并未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透过控制的背后,我们通常都可以发现对方其实有着较为强烈的焦虑情绪,控制是对方为降低焦虑而做出的努力。而当我们尝试去控制别人的时候,可能带来事宜愿为的结果。
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咨询案例。一位妻子对家里的清洁和秩序感有很强烈的要求,所以她要求先生每次回到家都必须将鞋子放到鞋架上某个固定的地方,外衣要脱了挂在一个固定衣架上。这位先生很不爽,经常跟妻子吵,觉得在家里很不自由,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小心翼翼的。其实妻子的控制引发了丈夫的反控制,这背后代表的是妻子对于自己的高要求和内心的高焦虑。
当我们感觉到自己有被控制的感受的时候,当下可以采用的做法是顺应对方的期待。当然,当对方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差异太大而你并不想让步的时候,你或许可以说清自己的界限,同时也可以尝试去化解对方的焦虑情绪。对我们自身来讲,时刻要觉察自己的焦虑可能给别人带来控制的感受,而放松自己,增强自己的心理弹性是我们可以去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