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李敖考证过《满江红》不是岳飞写的。他的理由是:公元1142年岳飞死了;公元1502年,也就是岳飞死掉三百六十一年后,明朝的赵宽写了岳坟词碑;然后1536年,岳飞死掉三百九十四年以后,徐阶编《岳武穆遗文》,忽然出现这首《满江红》。满江红是四百年后明朝书家在岳飞全集里披露,时间相隔太远。
还有,《满江红》里有一句“踏破贺兰山缺”,贺兰山在哪儿啊?在当时西夏的统治范围内,在西北。按照当时宋朝的地理环境,如果岳飞要反攻,直捣黄龙的话,黄龙在东北,怎么会打到西北去?打金人怎么会打到西夏去呢?
此外,李敖从《朱子语类》中也找到了依据。从朱熹这个记录里,说岳飞手下这些骄兵悍将不光不能够抵抗外侮,还动不动欺负自己人。没有这个军事力量而整天吵着我要反攻,我要打金人,这就违反了当时的“政治正确”,当然要被整!
先说说岳飞的人品和领导才能,是不是像李敖说得这么不堪。
岳飞,生于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被杀害。评书里说的是死在风波亭,正史说死在狱中,终年39岁。
岳飞20岁参军,史料记载他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慨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表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至于李敖在《朱子语类》中找到的依据,我在这里不作评价。但岳飞抗金是有群众基础的,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共同打败金兵。如果他纵容部下欺负百姓,怎么可能赢得百姓的拥护?如果他治下不严,又怎么可能带出一支铁军?其实,朱熹对岳飞的评价是“恃才而不自晦! ”字面意思说锋芒太露,不懂收敛。其实是在叹息岳飞不懂得保护自己。
接下来,再谈谈岳飞这首词中的那些“硬伤”。
第一,“踏破贺兰山缺”一句。古诗词中很喜欢用借代法,就像那句著名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实,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候,楼兰国早就灭绝几百年了。包括后面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金兵是契丹人,不算是胡人,最多算是胡人中的一个小分支,更谈不上是匈奴,离得太远了。匈奴就是现在匈牙利的祖先。岳飞要是去讨伐匈奴,恐怕要比成吉思汗更先打下欧洲。所以,李敖的这一质疑明显是站不住脚的。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有人质疑这是一句盖棺定论的说法。其实,这只是文学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就像李太白说“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他真的测量过瀑布的高度吗?很多人都去过庐山,三叠泉瀑布甭说三千尺,三百尺也不够。所以这里的“三十功名”和“八千里路”纯粹是为了满足词牌的平仄要求和词中意境需要而写,没必要太较真儿。
说到这里,我还要提一句,岳飞明明是骑马的,他的坐骑是大名鼎鼎的千里骕骦驹。《岳飞传》里这样描述这匹马,头至尾足有一丈长短,蹄至背约高八尺。头如博兔,眼若铜铃。耳小蹄圆,尾轻胸阔。名曰白龙驹。可是在这首词中,却变成了“驾长车”,难道岳飞是赶着马车去打仗吗?只是诗词中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已,何必要咬文嚼字去锱铢必较?如果继续较真儿,还有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就更不得了,岳飞岂不成了吃人的狂魔?
这首《满江红》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此词约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前后。另外一种说法是作于绍兴四年(1134),岳飞克复襄阳六郡晋升清远军节度使之后。按时间计算,是岳飞在而立之年写下的。距离岳飞被害,还有大学八九年的时间,足够这首词在民间流传了。
最后,再谈一下岳飞的文集中为什么没有收录这首《满江红》。其实,道理很简单,岳飞是在他死后六十多年才得以平反昭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首词太过刚直,是很难过审的。弄不好,还会被封号。宋朝对文字的管控是很严苛的,就连苏东坡的诗文碑帖都没能幸免。最难得的就是苏轼的《寒食帖》。这幅字号称“天下第三行书”。好不容易躲过了宋王朝的查抄,到后世又经历三次大火而能逢凶化吉,堪称奇迹。清同治年间,《寒食帖》被一个广东人收藏,不幸遭遇火灾无恙。后来流入清宫,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1922年流落到日本,为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日本关东大地震时被抢救出来;二战中美国轰炸日本,《寒食帖》又在火光里活了下来。如今打开长卷,可以清晰地看到下方边缘还有火燎熏烧的痕迹。
今天,我们还能有幸看到岳飞的书法,已经是难能可贵。《满江红》写得悲壮慷慨,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是古诗文中的佳作。为什么一定要把它考证成伪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