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伏身心:站桩、静坐,练毛笔字
今天参加了读书会,学习了“心理营养”,觉得给予孩子的心理营养太少了,要抓紧时间补充。
❤️布施之道:颜布施,微笑处事,微笑面对一切人和事;言布施,说赞美安慰的话;心布施,敞开心扉,对人和蔼;眼布施,善意地看着他人;身布施,以行动帮助别人;座布施,谦让座位;房布施,有容人之心。
❤️深深忏悔:我从无始生死以来,迷惑颠倒,造作种种罪业,有意无意得罪、伤害甚至杀害你们,使你们在轮回中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遭受到无量痛苦,增加了无量烦恼。致使你们至今沉沦幽冥不得解脱,我深深的感到自己罪业深重,罪大恶极,简直不可饶恕。这都是由于我累劫贪、嗔、痴、慢、疑,身、口、意三业所犯下的一切罪障,一切过错。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心中的惭愧、抱歉与忏悔,也深知这岂是一两句对不起能够化解对你们身心造成的极大伤害。我不敢乞求你们原谅,只是真诚地希望能够帮助你们永远离苦得乐。如果对我的报复能令你们解脱痛苦,我决不敢反抗和躲避,也决无一丝怨言,因为这是我自己造的罪业,应该受的果报。
❤️持续醒觉:(好文分享)如何修行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能够获得什么样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为人处世如何。有些人能力强,却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使得事业难以提升;有些人勤劳、能吃苦,却因不善于处理好一些细节问题而停滞不前。为人处世之道,乃是我们人生必不可少的原动力和助上缘。
一、学会赞美,尊重他人
在《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载了常不轻菩萨的故事,他是一位始终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每逢见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为如何,他都会恭敬礼拜,并向他们说:“我非常尊敬你们,不敢有所轻视,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行菩萨道,将来都要成佛。”有时候,他即便是赞美别人,还会受到别人的谩骂与侮辱,但他一直不放弃,依然坚持主动去赞叹他人,非常恭敬。因为他的这种善于赞叹、懂得尊重他人的嘉言懿行,最终也成就了他自己。在佛教中,有一个词叫“随喜赞叹”,就是说,我们要经常随顺别人的欢喜,知道赞叹他人,这样不仅能助于别人修行得道,也利于我们自身的修行。赞叹、随喜他人的功德,也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修行方法,很容易为我们积累功德资粮。因为我们在赞叹、随喜他人功德的时候,清净心就生起了,内心的污染与杂念也就消除了,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你对别人好,别人不会对你坏。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就能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尊重,相得益彰,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亦是一种积极的助力。
二、学会宽容,懂得忍辱
据传,弥勒菩萨曾化身为布袋和尚,四处游化,受尽屈辱,却一直因机说法,度化众生。布袋和尚曾作偈曰:“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又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宽容忍辱情怀。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曾作《醒世咏》一偈,其中写道:“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忍辱柔和”被他尊为为人处世的妙方,足以见出宽容忍辱的重要性。明代的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写道:“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这同样是在告诫我们,要学会宽容,懂得忍辱。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若能多一分宽容,便会少一分纠结;若能多一分忍辱,便会少一分烦恼。“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只有学会宽容,懂得忍辱,我们的生活才会风平浪静,少些许狂风暴雨。
三、诚实谦恭,正直厚道
“敬人者,人恒敬之”,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对自己诚实谦逊,这样才好相处,才好共事。诚实谦逊和正直厚道一样,都应该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如果对人不诚实,对人不厚道,很难与人交心,建立起深情厚谊。《周易》曰:“君子以厚德载物。”正直厚道,是君子的品行,应该始终保持。台湾星云法师在《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一书中写道:“做人要厚道,随时给人留下转圆的余地;给人留有空间余地,才能适时善用,同时也是为自己留下日后的方便。”如果做人不厚道,也就断送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好印象。佛陀在经中,一再告诫弟子要诚实守信、厚以待人,要求佛弟子们要言行如一。我们不仅要在行为上诚实谦恭、正直厚道,还要在言语上诚实守信,一诺千金,且不可造口业,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
四、常思己过,莫论人非
佛教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提出“十善业”、“十恶业”,要求佛弟子们勤修“十善业”,勿沾“十恶业”。“十恶业”中,有四种与口业相关,包括: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都是在“论人非”,常常给别人带来诸多烦恼,也给自己带来种种麻烦。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俗世之人而言,犯口业是常见的事情,但很多人却并不清楚造口业的罪业是深重的。佛菩萨们一直劝诫弟子们要说赞美的话,要随喜赞叹他人的功德,目的就是让大家成就清净之心、清净之口。《法句经》云:“不好责彼,务自省身。”即是说,我们不要总是去说人家的是非,要经常去反省自己的言行才好。《坛经》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过,自非却是左。”这即是说,如果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总是见到别人的过错,关注别人的是非,就是起心动念,就是在犯错,不利于自身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之人,不会去关注他人的是非,是会一念不生、一念不起,精进地用功办道。清·金缨《格言联壁》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在工作与生活之中,我们若能像佛菩萨那样,不去关注人我是非,不去搬弄是非、嚼“舌根子”,而是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自能正气充盈,无畏无惧,随缘自在。
五、广结善缘,乐于助人
众所周知,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地藏王菩萨曾发大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佛菩萨,无不心系众生,愿意随时为众生化险为夷、拔苦予乐。在佛教中,建立关系称之为结缘,彼此曾有过接触的关系称之为有缘,自利利他的关系称之为善缘,不涉及私欲的关系称之为净缘,结下众多的善缘与净缘,称之为“广结善缘”。正是因为佛菩萨广结善缘、乐于众人的慈悲情怀,才成就了正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广行善举不仅能积福改命,还能长养我们的身心,使得我们的内心清净祥和、安定无染。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要想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样需要广结善缘,乐于助人。我们可以通过布施之法,关爱贫苦弱势群体;可以通过传播正法正道,给迷途之人以信心和勇气;可以通过四摄法,给人以愉悦与和乐,等等。只要我们有善心,存善念,自然能处处结善缘,时时逢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