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一二节,我先后听了万利敏和姚启兰两位六年级老师的课,她俩讲得是同一课,就是周晔写的纪念性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节,我把六年级的四位老师集中在一起,对两节课进行了评课和反思。
万利敏老师是传统的讲授课,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课堂氛围比较活跃,但存在讲得过多,强导硬导的情况,看似课堂参与不少,但老师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情况,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姚启兰老师采用的是分组讨论的方式,看来平时有分组,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分工存在问题,分工不具体、不明确,被边缘化、没有参与讨论的学生居多,且小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两位老师本来都是安排的一课时,但都没讲完,一来是突然进去听课,准备不足,二来是课堂随意性太大,讲不完。
两位老师都是只考虑了单线问题,只考虑到了阅读能力培养,没有考虑到写作能力的培养,还没有跳出原来课程体系的束缚。
问及建铎和战峰,两位老师的整体设计和她们大同小异,看来老师们还是被原来的课程体系所束缚,没有考虑到双线结构,没有重视写作素养的培养。
系统点拨和教学建议:一、可采用分组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采用自学、互学和展学的方式进行。
二、考虑写作素养的提升。这篇文章是一篇很好的写人叙事文章的典范,文章通过六件事刻画了一个人,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很适合作为一篇范文来处理。
鲁迅先生是一位大家,本单元通过四篇文章,来让学生从不同侧面充分了解鲁迅先生,两篇鲁迅自己写的文章,一篇是亲人写的,一篇是朋友和战友写的,所以说,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然后和作者写的文章进行对比,引导学生通过叙事来写人。
我们再看文章内容,第一段是写伯父受人尊敬和爱戴,第二件事写伯父对我的关爱,第三件事是写伯父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第四件事是写伯父对家人的爱,第五件事是写伯父对劳动人民的爱心,第六件事是写伯父对女佣的关爱,最后是总结:他是一个心中总是装着他人,而唯独没有自己的人。
也就是说,通过几件事来刻画一个人,先写对自己,然后写对社会、对家人、对别人,按照这样的构思思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写三件事加上开头结尾,用五段来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比如父母,叔伯,老师,朋友,第一件事写对自己,第二件事写对家人,第三件事写对别人,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的记事写人文章就华丽丽出炉了吗?
注意通过教材文本的挖掘,充分利用建材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既能起到巩固教材,加深印象的作用,又可以快速提高写作水平,可谓一举两得,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