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最后看的一本,解答了我前面看《看板方法》这本书的很多疑惑,而且举的例子通俗易懂,相比晦涩难懂的《看板方法》而言,这本书看了以后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传统开发模式把内部资源作为中心,在实践上强调任务的分解和分配,计划的执行,和控制,旨在提高资源利用率;敏捷开始把焦点从内部资源转向用户价值,小批量持续交付用户价值,需求管理,工程实践为精益产品开发打下了基础;精益研发明确以用户价值作为核心,围绕价值的流动,不断优化端到端和整个组织的交付过程,同时把价值的探索和发现贯穿再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从聚焦资源效率到聚焦流动效率,是精益的核心原则之一。
书中的精益产品开发屋很形象的描述的精益产品开发的目标、原则和实践。目标是顺畅、高质量的交付有用的价值,两大原则是探索和发现有用的价值和聚焦和提升价值流动效率,同时有管理实践和工程实践作为基底,贯彻这些原则以达到目标,其中看板方法属于管理实践集中提升价值流动效率很重要的一个实践。
在《看板方法》中提到看板的5个核心实践,在本书中把这5个核心实践进行了一定的归类,分为建立看板的三个实践和运作看板的2个实践,这样的讲解让我在理解这5个核心实践上更清晰了一些。
建立看板的三个实践包括可视化价值流,控制在制品,显示化流程规则;运作看板的2个实践:管理流动和持续改进。
可视化价值流是基础,体现价值端到端的流动过程,团队协作过程,问题瓶颈的及时反应,需求的分解与合并等。主要步骤:1)识别团队交付的价值类型,区分主次,确定基本流动单元。如业务需求,技改,运营支持等,并分析其中各自占比,以主要的价值类型作为基本流动单元,看板的整体结构就围绕着基本流动单元来设计主要流动步骤,占比相对较小的叫次要流动单元,也需要反应出来,但可简化;2)选取可视化元素如价值列,泳道,区域,卡片,标识。价值列的粗细程度取决于实际工作中卡片是否在那个阶段显著停留或者使用者是否需要特别关注这个阶段;3)建模价值流动。
显示化流程规则:包括价值流动规则,周期性事物流程规则如站会,就绪队列填充会议,产品发布规划会议,回顾会等,其他与团队日常运作协作相关规则。显示化规则与可视化规则的区别是,显示化规则是指明确规则并达成一致理解,成为协作决策的依据。显示化不一定可视化在看板上,可视化后但不明确或者没达成一致理解,也不叫显示化。规则达成一致以后,团队按照规则进行自主决策和协作,给团队赋权,而非其他人去监督检查
控制在制品:关于这一时实践,书中给了“束水攻沙”的例子。“急则沙随水流,缓则水漫沙停”。控制在制品提高了交付速率,让问题/瓶颈及时凸现,尽快解决。这个例子相当形象,印象深刻。另外关于限制在制品需要从用户视角出发,也就是需求,控制需求的并行,关注端到端交付过程,降低整个系统的在制品数,如果是以任务的角度去限制,任务完成不一定价值可以交付,依然达不到快速交付价值的目的。在如何设定在制品限额时,书中用了胡水岩石效应。水平面高度好比开发团队并行数,地下的岩石是阻碍/问题,有高有低。如果水面一下子降得太低,一下子暴露太多问题,团队很可能陷入混乱,避免太激进。限制在制品的选择一是现实,与团队能力匹配,二是有用,如果限额设置的又太大,永远不会达到,跟没设置一样,暴露不出问题,对团队起不到作用。控制在制品常用的方法泳道限制并行需求数,按阶段限制最大并行数去限制测试的需求数,按人头限制并行数。
管理流动:管理价值上游,中间过程和下游。常用的实践分别对应就绪队列填充、站会和发布计划。就绪队列的填充的目的选择是适当数量的满足就绪标准的需求,数量上保证下次填充前能完成或者有稍稍富裕,这包括开发测试验证直到可交付。就绪标准包括业务风险(需求是否足够清楚,可通过3个点来充分沟通,需求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用户与系统的交互流程是什么,需要满足的业务规则是什么,验收标准是什么),技术风险如可行性等,关联风险(外部依赖服务的接口标准和交付时间)。需求够小以免风险被隐藏,按照交付时间如两周内交付,则需要拆分到2周可以交付的颗粒度。填充频率的合理性取决于填充带来的成本以及必要性,通常取决于新信息的到达频率,对于业务相对稳定,外部信息变化不频繁的可以采用二级填充,团队自己高频率填充,和业务低频填充。站会的目标聚焦价值流动,检视流动的状态,促进顺畅流动,重点关注影响价值流动的问题,包括瓶颈,中断,重点需求,阻碍需求,即将到期需求,长期无进展需求,以及还未在看板上体现的问题(俗称6+1问题)。从右致左走读看板,一是体现价值拉动方向,二是聚焦完成的选择,优先处理靠右的需求,尽快交付。
持续改进:有效的反馈三个原则包括方便获取(最好的反馈应该内嵌于价值流动过程中,而不是通过单独的过程来获取),易于理解,与目标相关(明确反馈是用来做什么的,怎么帮助达成目标。与目标无关的反馈和度量非凡无益,还让团队无法聚焦应该关注的反馈),形成反馈 分析 改进环 。反馈可以从精益研发的目标入手--顺畅和高质量的交付有用价值。书中指明了两个反馈的方向。定性分析方法 (阻碍原因分类和分布矩阵,前置时间控制图) (缺陷原因分类和分布矩阵)和定量分析方法(累积流图)。其中累积流图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看出前置时间,在制品数量,交付速率,团队计划模式,提测模式,发布模式,积压等等。
这本书还是比较接地气的,话术通俗易懂,应该放在第二本来看,看完后再看《看板方法》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