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围涂》有感
岁月细长流,山河默无言。
——题记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围垦人。我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上世纪50年代是一片汪洋大海,滔滔钱塘江水日夜不停地奔腾,一波又一波的巨浪狰狞而放肆地拍打着江岸。“向潮水夺地,向海涂要地”——战天斗地的祖辈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围垦大运动,令我辈为之向往,提及热血沸腾······
温暖·记忆
如今的围垦一眼望不到边际,生机勃勃的农田,直指争锋的玉米,瓜秧连绵的西瓜地,杂花生树片片,小河波光点点,风景连着风景,令人心旷神怡。这片千里沃土不仅为千千万万的瓜沥人提供了富足的饮食来源,更是为大萧山增加了别样的保障色彩。
记忆拉长,年幼时,和三五玩伴在田间追逐玩耍后,顶着烈日,满头大汗地回家。刚从田里回来的太外婆不顾额头上的汗水,急匆匆从井中取出湃好的西瓜,一边嗔怪我,一边笑意盈盈地用毛巾帮我擦去脸上的汗水。我坐在竹椅上,轻轻地闭上了眼,沙地特有的味儿——红的瓤黑的籽,沙沙作响甜蜜的滋味,身体瞬间清凉了许多。
仲夏的夜,蛙声阵阵,蝉鸣四起,太外婆手里常常摇着一把老蒲扇,仿佛摇出了时光的变迁,摇出了岁月的绵长,伴着悠悠的蚊香,在满天星斗的陪伴下,和我聊起钱塘江的澎湃,说起围垦的过往。我扬起头,看向天边那颗最亮的星辰……
艰辛·过去
“一年三坍江,满眼白茫茫;人似沙头鸟,漂泊居无常。”正是因为钱塘江的无情,向天要地的豪情在红旗下澎湃!
太爷爷回忆,那是上世纪30年代,萧山人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带上工具,从四面八方挑着土块,赶赴围垦,用土地丈量江河,用土块填出未来!那时的场面壮观极了,方圆几十里,密密麻麻的人头,一队一队排列着,整齐划一。一队“嗨哟嗨哟~”地喊着口号,另一队挑着土从田埂上挑下来,往往复复。在那个没有机车的年代,这无疑是一种壮举。爷爷说,每天天还没亮,大家就出工了,带着干粮,携着豪情,热火朝天地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还记得二队的一个大妈,因为天黑路不好走,结果走到了其他小队的滩涂上,迷路回不来了,是小百灵用大广播把她喊回来的。听着爷爷的讲述,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爷爷年轻时,一身风雨一身泥,艰难地行进在泥泞的堤埂上的情景,正是有了爷爷他们的流血流汗,才换来了“世界围海造田的奇迹”——如今的围垦!
未来·崛起
现如今,年轻的我脚踏着围垦的土地,聆听着风里响彻云霄的嘹亮口号。围垦人的踏实、勤劳、节俭的精神品质始终激励着我,令我以豪迈实干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坎坷挫折。
今天,我要传诵我们沙地人与围垦的故事,你听!“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萧山青年运动纪念馆旁传来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誓词,这是来自瓜沥镇青年们的声音。儿辈们逐渐长大,将肩负起瓜沥的未来,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他们的身影越来越多,他们就是我们——勇立潮头,创新一切可能。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让我们少一些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踌躇,多一些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果决,或者是再多一些风卷红旗冻不翻的志气。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让我们继续传承沙地人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立志高远、脚踏实地,蓄积坚韧之力,撸起袖子加油干、驰而不息向前进,必能成就更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