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来潮,突然想看本网络小说,聊以慰藉这段时日焦躁不平的心。—— 却发现:很多免费小说没有了,就连资源也不似往日容易找。
不禁心生一股惆怅。
一
翻开整个大学时光,或者说前25年的人生,最疯狂的事,莫过于那些没日没夜看小说的时光。言情小说这东西,说复杂不复杂,说底蕴也没多少底蕴。但真的,就是那样混混沌沌、疯疯癫癫的造梦感觉,陪伴了我整整四年时光,不仅打开了我对男女情事最初认知的大门,更满足了一个懵懂少女对爱情、对美好男子所有的幻想。
言情小说的魔力可是不小,尤其对一个没有接触过男女爱恋的小姑娘。说小姑娘,其实也已19岁,但到底对诸事一无所知——最大的尺度是《红楼梦》里的情情爱爱,关键还没看懂;也曾因为少女怀孕的情节,深深嫌弃了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唯一迷恋多年的《诛仙》,还是个纯情空灵到不沾人间烟火的故事。
那时的自己,不一定算个好学生,但一定是个不越矩又单纯到幼稚的姑娘。所以,当有一天不经意从言情世界的门缝里嗅到一丝甜蜜幻想和小鹿乱撞般的撩拨,便毫无悬念地一头栽了进去,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二
2010年,第一部言情小说:《跨过千年来爱你》。宿舍一姑娘力荐的,她自己迷到不行,也蛮奇妙,这么多年过去,她都已结婚成家,却依然对这种王爷皇妃、霸道总裁的桥段恋恋不舍,永远的少女心。
甫一接触这样的言情小说,硬生生打开了我这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的新世界大门,然后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些英雄美人、宫廷王府、江湖武林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男人,风流倜傥英俊潇洒,隐忍沉默情深不寿,文可诗画文章,武可攻城略地;女人,貌在倾国倾城,艺是琴棋书画,大可凤临天下,小亦相夫教子。
虚幻美好充满想象的调子,再以处处似有若无的语言撩拨加持,怎么不让我这少女心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
那是大一的第一学期,此后四年,也不曾跳脱出来。
接着《若爱只是擦肩而过》、《蔓蔓青萝》、《青楼季九儿》《凤囚凰》……一部接一部。
初期接触的都不是什么大神,稍后了解了言情小说的行情,便鲸吞蚕食,疯狂涉猎。顾漫的《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倾城》,桐华的《云中歌》《大漠谣》《步步惊心》《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匪我思存的《东宫》,《海上繁华》,《裂锦》,倾泠月《天霜河白》,《且试天下》,沧月,唐七公子,辛夷坞,桩桩,皎皎,周玉,叶落无心,十八子墨,兰思思……就连亦舒、李碧华的一概当做言情小说来读。
现在因为影视拍摄,它们拥趸无数,当年读时可没想到能有这样的光辉。
三
所有当中,最爱桐华。
因一部《云中歌》,虐得撕心裂肺(请忽略电视剧)。
凌晨两点看完结局,眼泪喷涌不止,几欲嚎啕大哭,生生扯了半卷纸,太阳穴直直阵痛,不可抑制,千言万语堵在胸口,难以平静,然后在黑暗中叫嚣,最后,不得不打电话给熟睡的闺蜜,寻求慰藉和出口。这样的情景,也实在难以想象。
因桐华小说,养叼了胃口,以致后来只偏爱虐文,虐心虐肺,越虐越爱,小白文绝不碰。可怕的是,就连性格也跟着潜移默化,得了严重的自虐症,但凡心情不好,精神控制行动,选择不吃饭不睡觉(常常彻夜不睡)一遍又一遍地刷看虐文,虐的自己说不出话来。
除了虐得的心伤,一些时候也有读得开心的小说。
开心,不仅限于小说内容逗逼,也常常因为遇到了好文章。好文章难得,是读了几百部言情小说后才体悟到的。
读到开心情节,心里抑制不住激动,喜欢一个人傻笑,待发现场合不对,闭嘴,不过三五分钟,然后继续傻笑。有时发现好文章,第一反应就是迅速扫描周围有没有志同道合的“言情爱好者”,迫不及待与人分享,恨不得全世界都来看看我发现的好东西,然后一起开心。性格如此,藏不住话,很多朋友都是这样被我硬生生给拉进了“小说陷阱”。
当年推得最多的,是顾漫的《何以笙箫默》和桐华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至于为什么,看看现在何以琛受欢迎程度就能窥得一二,至于后者,熟悉桐华小说的就绝不会错过,窃以为这个才是巅峰。实实虚虚,填充人生的精彩想象,一个是成人造梦童话,一个是张扬年少写意。
四
除了“虐”,文笔好也是择文一大考量因素,算学中文的职业病吧。
好文笔,显作者态度和水准。生来性子急,总是也没有耐心等一个作者从零基础养成,所以大多只看代表作。
我对文笔有执念。当年读《诛仙》,不骄不躁地做了半笔记本的文字笔记。
印象最深的是,倾泠月——《天霜河白》《且试天下》,诗词文章,信手拈来,通篇富丽繁华,玲珑剔透。不看情节,精研文字,就足以赏心悦目。
还有沧月,准确说她应该属于武侠言情系列。文字精炼,大篇渲染,情景交融,有一气呵成之感,稳稳当当的大家手笔。
最近,读雪满梁园的《鹤唳华亭》,同样惊为天人。人物与作者的情怀气度深沉厚重,盘盘曲曲,家国天下黎民苍生,承载于肉眼可见的一字一句,竟严丝合缝,丝毫不差,两厢近于完美。(文字的魅力甚至超过剧情的吸引力)
整体来说,大部分言情小说的写法和文笔,还处在一个很幼稚的水平。许多作者,或者叫写手,带着一副游戏的态度,也没打算好好写,倒是生生拉低了整个感觉的档次。所幸,这些年渐渐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几页即可得出判断,舍或继续。
五
当年读小说,读得疯狂,疯成什么样子?
“熬夜”算最基本的素质。整个大学,基本没有12点之前睡过的,虽定过无数个的计划和决心,早关灯、闹钟、关机、心灵鸡汤法统统试过,最终都因迷在某个精彩刺激的情节而以失败告终,从来不管身体。
到两三点,能逼自己放下手机已是不错的,更多时候,一旦夜里兴奋、沉醉,基本就是一眨眼一夜,大学那几百个夜晚都是在这样的状态中度过。记得有一次,夜里12点打开步飞烟的重口小说《夜凝夕》,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彻夜不睡,不管第二天1200米体育测试,顶着昏昏沉沉的脑袋去跑,差点没把我跑吐在操场,然一结束,又紧接着躺床什么不做看了整整一天一夜,稍才完结。
不吃饭看,吃饭看,翘课看,上课看,走路看,逛街看……早已是常态。
吃饭,右手拿筷子,左手拿手机,侧头,眼睛定屏幕,不用看碗里,或者5分钟解决,干净利落,或者毫无知觉地吃上一两个小时,不知口感,不知饭量,待到碗里什么都捞不出来,方才发现吃完了。
走路,通常旁边一定要有一个人,时不时拽着我的手臂,并一遍又一遍地嘱咐重复“小心,看路,有车,撞人啦”。好在这么多年还不曾遇到撞人,碰车,掉沟里的事件,想来许久以来,自己还能安安全全,也多亏那些拉我的朋友。说句肉不疼的话,看小说走路,一心二用,也是门本事,一个人也不曾跑偏过。
除了行为疯狂,连思考方式也跟着神经质。
以前读历史,读正统文学,怀着敬畏的心态,不敢越雷池半步,小心翼翼地汲取知识。自从接触言情小说,画风就变了,再也不能好好看书,但凡看到一个厉害人物或漂亮男人都能YY出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任何一本书在我手里都能读出霸道总裁的味道。
读《傲慢与偏见》,定义它为欢喜冤家。
读《红字》,觉得它能算一个惊世骇俗的禁忌恋小说,就像《花千骨》那种师徒恋。
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完全符合一个悲情男二的特质,所以注定追不到黛西。
读《雷雨》,才没那么多所谓的解读,就是高富帅男一男二都爱上傻白甜的灰姑娘的故事。
……
读历史书,YY更夸张。
最初受《兰陵缭乱》和《凤囚凰》的影响,对魏晋南北朝爱得不要不要。美男子太多,让人眼花缭乱,“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嵇康、“掷果盈车”的潘安(潘岳)、“看杀卫玠”、戴面具拒十美人的兰陵王(高长恭)、潇洒侧帽的独孤信……任何一个都能脑补出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
至于后来专门找魏晋史书、中国通史等来读,然后将喜欢的人物故事想象成小说。大概因为对悲剧有深厚情结,当年最喜欢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英年早逝,悲情角色,如同《琅琊榜》梅长苏带给我的感觉。
当时疯狂,非常喜欢和人乱侃,侃喜欢的男主,聊有趣的剧情,彼此都很痴迷,很狂热,激动时手舞足蹈,不管不顾。夸张的,一侃就是几个小时,夜晚到一两点,仍旧意犹未尽。不得不说,这个爱好还真是沟通增强感情的利器,就算彼此根本不认识,也丝毫不影响。
说回来,疯狂状态也很有弊端,有几件事,现在颇是后悔。
一件是,10年寒假看小说实在难分难舍,为了不被打断,竟没有去参加表姐的婚礼。
另一件,这两年工作,太沉迷小说,以至于很多工作都没有怎么上心。
还有,这些年眼睛度数耍耍的飙,现在600多的近视,其中一半是拜它所赐,
六
那时候,看小说设备要求不高,一部按键小手机可以顺溜溜,在线看或TXT下载。诺基亚是最常见的手机,和智能机相比,全是小屏。
最初,搜小说误打误撞到“宜查”网站——当时,对用什么个平台看小说,可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连手机操作上网都是刚刚学会,只是后来才逐渐明晰,了解平台的区别,也是现今各大阅读APP赚钱的方式。
几年期间,转战各处,从“宜搜”“宜查”到“书旗”,从“新浪微盘”到“晋江”“书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免费,这也是前几年看小说的特色,想看什么就去找什么,平台免费,微盘共享下载。
那是一段自由舒畅、随心所欲的小说时光,纯粹的阅读体验高潮。
今天已不能用主观来判断了,选择什么阅读工具变成了一件困难且纠结的事。
小说阅读,曾经轻而易举、难登大雅之堂的休闲方式,逐渐走向了一种理性的、被迫隔断的商业消费文化套餐模式。
现在,手机换了五六个,阅读APP同时需要好几个,想想,还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七
小说侵入现实。
以前,每当有异地闺蜜对我是否交男朋友旁敲侧击时,我都喜欢跟他们开玩笑: 我不需要男朋友,小说就是我的男朋友。
现在看来,这种影响还真是深刻,脑子里有太完美的男人形象,什么性格的男人也都算知晓一二。所以,现实中总是非常清醒地在第一时间看出对方是什么角色,什么性格,然后迅速失去了解的欲望,以至于今天真的交不到男朋友。
有朋友说我: 活在小说的世界里,把小说当现实过。
这是可怕的境地,一细究,竟不幸地发现:真是如此。
现实残酷,总想躲在小说虚构的美好幻象里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