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社会人与人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个人情感表达,亦或是叙述一件事情,语言永远是人类最好的帮手。但正因如此,怎样说话,怎样讲好话,怎样组织语言不让对方感到反感和厌恶成了最大的问题。所以我说语言是一门艺术,一门独特的艺术,一门最美丽的艺术,也是一门最多变的艺术。
当今网络中有一个经典的梗叫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意思就是同一句话,你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场合你所表达的意思,会截然相反。
就拿我身边的人和事来说,小余是一个高一的学生,之前有一次在学校中课代表收作业的时候,在未交作业的那一栏上面小余看到的几个不是他们班人的名字,他便对课代表说:“这是个什么东西?”。当时听到这句话,不少同学大家都围上来看,课代表发现这一点,然后给他们解释说 这是老师写给其他班的东西,然后因为这是我们的名单,便拿过来继续使用了,我忘记涂掉了这些人的名字了。当时并没有人对小余的那一句“这是个什么东西”感到反常。一个寒假过去了,因为疫情的反弹,小余他们那个学校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开始上网课。还没上几天,小余就出事了—他因为在学校里经常说的一句话,被狠狠的批评和惩罚了一顿。
事情是这样的:在一个晚上,老师发了一个未提交作业的名单,上面赫然写有有刚刚加入班级群体育老师的名字。小余想也没有想,直接点了那个老师的名字,在后面加上一句“这是个什么东西?”。小余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因为大家在班里面经常这样说。但是问题就出在老师不觉得这个很有侮辱人的含义,老师们觉得小余只是在骂人,于是就把小余单独叫出群聊去谈话,虽然最后老师都明白了小余的意思,也都知道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知道小余不是故意这样写的,但仍然让他写了一份检讨发在群里面,来表示说话也要斟酌词汇。
作为学生的小余一开始没有想明白,他觉得这句话并没有什么,他甚至觉得这样子说话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在他和他同学们的思维里,关系好到可以称兄道弟的人们在互相对骂不一定是破坏友情的事情,而反而是证明你们的关系好,不是塑料兄弟。适量的冲突和语言上的开玩笑确实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对老师说话的时候,显然这一点是不可以的。小余就没有明白这一点,导致他不仅要写一份检讨,而且被老师们狠狠批评了一顿。
这件事情就很好地证明了说话之前一定要斟酌一下词汇,先想想对面的人,再想想场景和时候是不是该说这句,话说出来之后有什么后果,对面的人会怎么理解你,怎么想你这句话。所以说话之前一定要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使你的语言不被其他人讨厌,才能使你不被其他人讨厌,让你在别人眼中加分。
同时我觉得说话之前也应该想想对面的人能不能接受你这句话,你又能不能把这句话说给他听。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做忠言逆耳。古代也经常有此类事情,就像唐朝的魏征,为什么他在朝堂上指责皇帝,指责官员的错误行为和贪赃枉法,却一直没有被斩首,因为有一个开明的皇帝和皇后。每当皇帝觉得他不爽的时候,想干掉魏征的时候,皇后总会跟他说 忠言逆耳。正因如此,他们才能理解魏征行为是为了他们好,也是为了整个国家好。但如果换一个昏庸的皇帝,我想我们的魏大人可能刚上任,就被抄家了。
所以说话之前也应该看一看对象,他是不是你的伯乐,你是不是他的千里马。你接下来说的话说的话,他会不会感到厌恶,如果是个秘密,他又会不会外传,这都是你需要考虑的。
同时还有一个梗是“感觉你什么都说了,但又什么都没说。”我相信很多朋友都应该理解这句话。但是我想还是举个例子解释一下。
一次老师在课堂上考试,老师觉得这次考试有很多人在作弊,再发试卷的时候,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说,谁举报作弊的同学,我就给他几包零食。这个时候小王同学站起来说:“我绝对不会因为几包零食而出卖我的兄弟。”大家细细品味一下这句话,是不是像我上面说的一样,“感觉你什么都说了,但又什么都没说。”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也是我来简书上面的第一篇文章,而且我在社会上的经验也并不是特别的多,所以这篇文章如果大家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欢迎在下面的留言区帮忙指正。谢谢大家。
屏幕前的陌生人,也许这是我们的第一次相遇,还不是很熟悉。但是如果你觉得我写的还可以的话,可以点点关注,谢谢大家。我之后呢,也会分享更多的故事和文章,当然也有可能开始更新一些小说。
屏幕前的陌生人,我相信我们会再次相遇。请大家记住一句话,“会说话的人,他的运气一定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