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三、名增上(分二科) 巳一、問【問:何緣三學名為增上戒心慧耶?】 前面是說「三學的次第」是第二科。下面是第三科「名增上」。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這三學都名為「增上」,是什麼道理呢?分二科,第一科是問。何緣三學,名為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呢?這是「問」。 下面回「答」。巳二、答(分二科) 午一、標義【答:所趣義故最勝義故名為增上。】 回「答」裡面分二科,第一科是「標義」,就是標出來「增上」的義,這個增上是什麼道理呢?「所趣義故」你所去的地方,你不是在這裡住,你要從這裡到另一個地方去,那叫做「所趣義」,這就是「增上」。 「最勝義故」,這個增上還有一個義,就是最殊勝,其餘的一切都不如它。這兩個道理就叫做「增上」,這個意思。這是「標」義。 下面第二科「隨釋」。再解釋什麼叫做「所趣義故」?什麼叫做「最勝義故」?解釋分二科,先解釋這個「所趣義」分三科,先是「徵」。午二、隨釋(分二科) 未一、所趣義(分三科) 申一、徵【云何所趣義?】 怎麼叫做「所趣義」?這句話怎麼講呢?這是「徵」。 下面第二科解釋。申二、釋【謂為趣增上心而修淨戒,名增上戒學。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名增上心學。為趣煩惱斷而修智見,名增上慧學。】 「謂為」就是這個修行人,他的心裡面為求進趣禪定,進趣色界四禪,「而修淨戒」。而去學習這個清淨的戒律儀,學習這個戒法,所以叫做「增上戒學」。增上戒學是這樣意思。為什麼要持戒呢?目的是要得禪定,想要到禪定那裡,這個「戒」能為禪定做前方便。 「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名增上心學」那麼這位修行人,為什麼他要學習禪定幹什麼呢?為什麼要修禪定呢?「為趣增上慧」。就是為求進趣殊勝的智慧,出世間的聖道的智慧,「而修定心」。這「心」就是定,修定的。所以此法門名為「增上心學」,是這樣意思。 「為趣煩惱斷而修智見,名增上慧學。」修了定,這個奢摩他成功了,得到色界四禪,或者也得到無色界四空定。成就了定以後,為什麼又要修學智慧呢?「為趣煩惱斷」是為求進趣斷除一切煩惱,「而修智見」。所以要學習佛所說的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這個苦集滅道,通達苦集滅道的智慧,要學習這個智慧。學習這個智慧的目的,就是為求斷煩惱。所以這個慧,叫作「增上慧學」。 這裡面的意思實在也是很明顯,如果只修「定」,就是成功了還沒斷煩惱,你還是個生死凡夫,所以需要進一步的修「毗缽舍那觀」,才能「斷煩惱」。斷了煩惱的時候,就是有智慧,有智慧能見第一義諦,見第一義諦才斷煩惱。因為第一義諦這個地方不是煩惱居住的地方,所以見到第一義諦就沒煩惱了。如果你的心沒有修智慧,沒有成就智慧你就不能見第一義諦,那麼你的心就在世俗諦上活動,就是在色受想行識上活動,在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在這兒上活動的時候,這些地方是增長煩惱的。這些地方有土匪,你就不能斷煩惱,你不能得聖道的,所以非要去再進一步學習智慧才可以。說我得到禪定了,乃至你得到無色界的非非想定,「猶是法塵分別影事」,你還是沒有到達第一義諦。所以是要繼續「修智慧」才可以的,所以叫做「增上慧學」。申三、結【如是名為所趣義故,名為增上。】 這是結束這一段。前面這一段所說的道理,就叫做「所趣義故,名為增上」。這個「增上」的意思,是這樣意思,就是繼續地進步,叫做「增上」。「增」就是逐漸增多,「上」是殊勝的境界。未二、最勝義(分三科) 申一、徵【云何最勝義?】 前面「所趣義」解釋完了,現在解釋「最勝義」分三科,第一科是「徵」。什麼叫做「最勝義」?叫做「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呢?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釋。申二、釋【謂若增上戒學,若增上心學,若增上慧學。唯於聖教獨有此三不共外道。】 「謂若增上戒學,若增上心學,若增上慧學」這三種學,「唯於聖教獨有此三」。唯於佛教單獨有這三種法門,「不共外道」不共於外道,外道沒有這種殊勝的法門,所以叫做「最勝」。申三、結【如是名為最勝義故,名為增上。】 「最勝義」就是這樣意思。這是對外道來說,佛法是最殊勝的。我這一回在台灣遇見一個好像是讀過書的人,我說你有沒有到佛學院去讀書呢?他說:沒有。我說:你自已學也可以。我說,我問你問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你說這是佛法還是非佛法。─是佛法,他說「是佛法」。那樣說這個佛教和儒家無差別了!那你又何必出家呢?所以不學習佛法還是有問題的。辰四、引發差別(分二科) 巳一、標【又或有增上心學能引發增上慧學。或有增上慧學能引發增上心學。】 這下面第四科是「引發差別」。第一科是「數」,第二科是「次第」,第三科是「名增上」解釋這個增上義,第四科是「引發差別」。分二科,第一科是「標」。 「又或有增上心學能引發增上慧學」,這三種「增上學」在佛教徒裡的學習也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情況。「又或有增上心學」又或有這樣的修行人,他先成就了增上心,這樣的殊勝的功德。由「增上心」以後,再引發「增上慧」,就得聖道了,有這種境界。 「又或有增上慧學能引發增上心學」或者有的佛教徒他先成就「增上慧」,由「增上慧」再進一步去引發「增上心學」得了禪定。有這個差別。這和前面的意思不同了。這是「標」。這「增上戒」所有的佛教徒都是共同的,一定是先要學戒。但是「增上心」、「增上慧」有差別,誰引發誰?那還是有點差別的。(201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