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日,一则照片泄漏的新闻顿时占据了多版新闻的头条,据了解,这些照片多数被用做广告营销,营造出生意兴隆的假象来吸引客户,有的则被用在更恶劣的色情类服务上,为了能够深入了解照片的用途及其真实性状况,采访的记者用购得的素材进行了专门的测试,测试后发现,在探探、陌陌上十几秒钟即可伪造一女性假账户,输入敏感词汇均未遭屏蔽。一位自称是入驻新氧的某医美机构医师李莉表示,愿以每套5元的价格大量收购此类生活照,这一现象的出现,已不是个例,可究竟是什么让唯利是图者如此猖狂?又是什么让大家的隐私暴露在公众的视野?
首先是平台的监管缺位让照片买卖灰产“找到”利润空间,不得不说,平台作为利益链条的重要一环,在公众隐私泄漏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监督不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为灰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温床,利益的驱使又使得灰色产业的发展陷入一个不良的循环之中,在法律的边缘徘徊游荡,加剧了社会的信任危机。
其次,公民的信息保护意识相对薄弱,也为了非法牟利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作为牟利的工具,个人信息就是利益,就是钱,现如今,动辄上万人的信息泄漏,似乎已成为常事,这不是一个好的兆头,加强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迫在眉睫,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最重要的还是作为利益主体的公民个人,要树立隐私保护意识,在生活中,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遇到侵犯信息隐私的行为,要勇敢的拿起法律保护自我权益,共同努力实现,全社会范围的信息隐私保护舆论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护公民个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