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冲突与常态心理功能(之一)

在这本章里,我们将研究人格发展的与心理冲定密切相关的那些方面,就归类而言,它们无疑属于常态而非病态。

前面已经提到过,在此范畴之中的常态与病态只是程度之别,并非质的不同,心理冲突的若干后果处于正常和病态两可之间,要想明确划分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武断,常态与病态之父错有如彩虹之颜色互相渗入。

但是,又有许多心理冲突的后果无疑属于常态。在分析神经症病人时常有机会观察到这样的正常现象。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正常现象的潜意识涵义及其复杂的来源,要不是该人接受精神分析的话,这些情况绝不可能被发现。基于这样的分析经验,我们在本章将讲述人格发展的若干正常方面,诸如性格特征、职业选择、择偶等与心理冲突之间的联系。我们也将讨论正常精神生活的其他一些方面。它们也和心理冲突确凿相关,但从对个人精神分析所得资料尚不及从童话、神话、传说、宗教、道德等方面所得资料那样丰富和满意。对后面这些情况我们所作的推论一部分基于对个体病人的分析经验,一部分基于对人性这个总体所作的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家对性格特征产生兴趣,最初是出于注意到性格特征与幼儿期的本能愿望有关联。弗洛伊德指出,幼儿期肛欲的起伏变化与日后的爱好整洁和条理、过度节俭和吝啬,以及顽固和执拗是有联系的,性器期愿望与成年后的勃勃野心也同样有联系。其他精神分析学家步弗洛伊德之后尘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其结果是,由性格特征与力比多发展的特定阶段之间通常可以观察到的关联出发,发展出了一套性格类型术语,诸如口腔性格,肛门性格和性器性格。对许多病人的临床经验证实了弗洛伊德的早先印象,即上述的肛门性格特征通常是由幼儿期的肛门愿望和冲突导生出来的。肛门性格也用于称呼凌乱不整、污秽肮脏和不修边幅的人。基于同样理由,自信、乐观、大度,以及与之相反的特点,都被称为口腔性格;而野心勃勃、追求认可和称赞,则被称为性器性格。

这套术语是基于本能,特别是性本能,所作的分类。它反映出对于精神生活中本能方面的强调,而这一点正是精神分析心理学早期发展阶段的特征。后来,逐渐积累了更多的知识,才认识到,从幼儿期的本能愿望以及由之产生的心理冲突出发,到成年期的精神生活和行为之间的道路是错综复杂的。由以下的实例,我们试图指明这条道路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的生活经验如何参与形成后来的结果。

第一例妇女正当20来岁,在其生活风格中,仁慈大度的性格特征非常鲜明。她因为相当严重的神经症症状而做精神分析治疗。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她的仁慈宽厚正与其神经症症状一样,都和童年时期的心理沖突有密切的关系。然而她的性格特征理应认为是正常的,因为仁慈大度使她自己感到快乐而不是引起自我折磨,这种性格特征也是社会所乐于接纳的。现将情况简述于下:

病人小时候就被与其生母长期分隔开了,这是因为母女间无法维持令人满意的关系,母亲使女儿遭受挫折。病人对母亲怀有强烈的矛盾情感,由之产生的心理冲突在其神经症的每一症状的出现上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又正是这相同的心理冲突决定了她有一副宽厚心肠。她自己还在小小年纪,就要充当弟妹们的保护者。可怜的更加幼小的弟妹们也像她一样,遭受着母亲那不可预测的情绪和行为的折磨。这个家庭里的几个孩子是在接连几年中生下来的,她只比几个弟妹略长一点,可是,她得做弟妹们的支柱。为他们辩护,庇护他们少受惩罚,安慰他们的苦脑,似乎她就是孩子们的妈妈而不仅是姐姐。对于这些孩子,她的所作所为算得是一个〝好妈妈”。乃至成年以后,她仍怀着强烈的愿望要去帮助这个大千世界上的那些孤弱无助的、受尽折磨的“弱小者”。她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这一类的慈善工作,毫不吝惜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与对被压迫者慷慨大度相对应的是,她对于压迫者有强烈的轻蔑和憎恨。她在潜意识中把受其援助者与儿时的自己及弟妹等同起来,把被她憎恨的压迫者与儿时的母亲等同起来。当她小的时候曾渴望报复母亲,现在通过对压迫者的愤怒她解了恨。

通过对孤弱者的慷慨帮助,她潜意识地为自己和弟妹们树立起一个可信赖的、有献身精神的母亲形象以取代那个现实的自我中心的、不堪信赖的母亲。病人成年以后对此一类型的慈善工作特别有兴趣,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在于她毕生渴望有一位可爱的、可信赖的母亲,同时又存在憎恨和复仇的愿望。别的慈善事业对于她就缺乏吸引力了,即使稍有捐助,也是敷衍塞责,与其热切献身于帮助孤弱者时的仁慈慷慨形成强烈对比。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清楚地表明正常的性格特征起源于幼儿期的本能需要和受到的挫折。

第二例是一位30岁的男子,他秉性愉快、举止文雅、通晓事理、有合作精神,与前一例病人同样,他也是在生活中出现了显著的神经症性障得。但是他又有上述的性格特点,行为大方可人,无愧出生于教养良好、道德高尚的中上等阶层家庭及著名学校。潇洒翩翩的风度对于他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要不是对他精神分析有所了解的话,还会以为他那 “天生” 的良好风度就是从小接受风度教育的结果。无论说到哪里去,这样的性格特征肯定属于正常范围,它是社会能够接纳的,也不会引起本人的痛苦和忧伤,他对待生活的那种愉快、通情理的好脾气总是给他带来好处。正像每个人都会遭到失败和受到危险威胁、他也有烦恼和沮丧的时候。不过,这样的情绪从不持续很久,他很快就会采取通情达理的态度。困难解快不了,那就忍受,乐观总比抱怨强,只要努力坚持对付下去,事情总归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人们会说:“这岂不是哲学家伊索第二吗!〞然而这关系不到哲学才能的问题,而在他童年时冷酷现实使其所在文化环境中的传统美德得到强化,以致形成其人格中至关重要和必需的一个部分。

病人9岁时曾面临一次严重威胁,对他至关重要的一位家庭成员要抛弃他。连续三天他陷入了深重的急性抑郁。幸而这威胁没有兑现,但风险依然存在,被遗弃的可能从此长留在他的心中,对此他作出了两手反应。一方面用自己的行动争取不被遗弃;另一方面作好思想准备,万一被遗弃时不致感到孤弱无助,不知所措。第一手反应的基本表现是,把出于本能的愿望和行为一扫而光,在发生这次威胁以前,病人本是个急性子,还偶有狂怒发作,自那以后再也没有了。进行精神分析时他能回忆到的真正发火只有一次。他的性活动也减弱,但程度还不是太严重,他变成了一个非常温顺的男孩。

自9岁起遭遗弃的威胁之后,他再也没有性方面的越轨表现以及攻击行为,在此之前偶然还是有的。第二手反应的实质表现是认同于那个威胁要遗弃他的人,从此他变成像那个人一样的性格:愉快、乐观、通情达理,务实。由于认同之故,他变得会照料自己了。等他成为少年,离家读寄宿学校时,独立生活能力真的不错。由这个病人及前一例病人可以看出,童年时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创伤与长大成人后的正常而有利的性格特征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这个病人的好脾气、好态度和乐观主义并非只是良好教养的结果,它们还出自以下强烈的动机:病人深信,要是脾气不好,行为出错,他就会遭到遗弃,当他9岁时差一点就被遗弃了。还有,它们同时也是向那个几乎就要遗弃他的人认同的结果。换句话说,病人的正常而且有利于适应环境的性格特征,以及他的神经症症状都与儿时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冲突紧密相关。它们的动机也都出自同一个根源。

节选自《精神分析入门》(查尔斯•布伦纳 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