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这个月在大家的陪伴下读完了《妈妈知道怎么办》。
这本书的题目很吸引人,因为我们做妈妈的,确实会有很多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本书首先最打动我的是作者本人,他作为央视主持人,已经算是名人,但是同为做妈妈这件事情上,他也走在我们每一个普通妈妈走过的路上。我以前想象的是,这些名人,因为有钱嘛,他们的孩子应该都是请专人带,然后他们只需要回家逗一逗。但是走上学习这条路之后发现,其实那些明星父母们,他们做的可能比我们还多,在学习的路上他们走的比我们坚定。小骞老师那句“44岁,背上书包,我把自己回炉了”,我深深的崇拜。
本书分了6个模块。
第1个模块是沟通,听是通向沟通的捷径。我们无论是与孩子还是与其他人,沟通都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必要条件。好的沟通才能带来好的关系,然而关系是一切的基础,因此沟通是基础的基础。作者给出了55387,拉波波特法则,你信息,yes,and提问法。都是一些非常实用且拿来就可以用的方法,真的是一位有办法的妈妈。我们之前有共读过《父母的语言》,但是除了父母的语言,共读的其他育儿书同样也强调了父母的语言的重要性,作为父母我们和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是有魔力的咒语,孩子在我们的语言中被塑造,也可能在我们的语言中被摧垮。
第2个模块是情绪,父母的情绪是重要的示范,当父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孩子就会自然习得情绪管理的能力。作者在这里给他的走冰山是非常实用的方法。还有逃离现场法,一致性表达法abcs法,情绪无好坏,来者都是客,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学会识别情绪,接纳情绪,缓慢释放。
第3个模块是行为习惯。有句话说,好的习惯受益终生。6步闹钟法解决拖拉磨蹭,游戏和分割解决专注力的问题,画饼激励孩子的自理能力,保护孩子的自主意识,内心的丰盈的孩子,自然会分享。
第4个模块是孩子品格的塑造,作为父母,我们想要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品格,我们得先去践行,做好父母的多重角色,做启发者,旁观者,轻推者,不打击,不贴标签,不传递恐惧。
接下来是关于内驱力的模块,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内驱力都非常重要,这关系到我们的幸福指数。当我们是内心自发的去做某件事情,我们是愉快的,是幸福的。孩子们自身的需求和兴趣就是他们最好的内驱力,我们只需要保护好和利用好这份内驱力。不要怕孩子贪玩和瞎玩,对孩子来说玩也是学习,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我们自己的心理预算,接纳孩子当下的慢反馈。
最后一个部分,其实我觉得更加应该可以作为第一部分,因为这是最强的支持系统,也是最重要一步的。给孩子我们的爱,懂得孩子去看见孩子,做权威型父母对孩子高要求高响应。
作者说养育孩子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第2次成长,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做那个头胎技术不好的天使,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成长,需要不断的打破认知壁垒,走出熟悉区需要不断实践、调整、复盘,更需要不断自我迭代,优化思维方式,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始发站。
以上是对本书知识的回顾,说说我做这一年共读的感受吧。我很感谢自己做了这个决定并且按照预期坚持完成了。其实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刚刚接触了这些大量的育儿理论的时候,我常常还会在大群里分享,但是随着后来看的书慢慢的变多,真的是越来越知道自己的无知,导致我真的是,不敢再去随便分享,生怕自己误导了其他家长,因为真的没有哪一套方法,是适用所有家长和孩子的。而且更加觉得真正需要被教育的是我们父母自己。
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无痕引导,是我的目标。
凡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孩子自己能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凡孩子自己能够身体力行的,应该让他去行。
我们做父母的修炼好自己的沟通技巧,提升共情的能力,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便是一流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