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这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对家庭教育最一针见血总结。
简单来讲,一个孩子成长成什么样子,取决于他生长的环境、父母间的关系和亲子关系的状态。家庭,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调。
最近央视播出了一个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心力交瘁的三对父母把三个问题少年送到一个教育机构进行“改造”,然而却意外地学习到,比孩子更需要“改造”的反而是身为父母的自己。
这个片子之所以引起共鸣,因为虽然播放的是几个青春期叛逆的问题少年的故事,但实际上展现出的是整个中国社会和家庭的教育通病。
片子里,老师问一位父亲:“如果你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你最想对儿子说什么?”父亲说:“我希望他有独立性,有自己奋斗生活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哪怕不能成功…”老师又问:“什么是理想?”父亲说:“他的理想应该和我的理解有偏差…”老师笑着说:“所以你说的还是你的理想,而不是孩子的理想,你这是死不悔改啊。”在场的父母都哈哈地笑了。
我想起一件育儿过程中的小事,有一次我带着两岁多的女儿去逛商场,一开始我很大度地说:“你自己挑你喜欢的!”她很开心,人很小但已经有了自己的喜好,她指着架子上一件黄色的裙子说:“我最喜欢金黄色,买这个。”而我正看中一件蓝绿色的印花小裙子,我的想法是,家里黄色的衣服已经买过好几件了,她看上的那件裙子我并不觉得很好看,于是我指着那件蓝绿色的上衣问:“你要不要试试这件?你有好几件黄色的衣服了,这件也挺好看的。”女儿马上皱起眉头不耐烦地说不要不要,然后转身跑走了。事后我立马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虚伪可笑,表面上我在乎她的意见,给她自主选择的权利,而在她相信我并说出自己的喜好时,我又立刻否定了她的想法,自以为是地认为我能代替她做出更完美的选择。
这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父母最常用的做法。嘴上的民主,行动上的专制,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嘴上说希望孩子独立、有主见,行动上却以爱的名义不断跨越界限,绑架意志,替孩子想替孩子做。父母的潜意识里其实是通过不断地控制欲来寻求自身价值,一旦这种自我价值被打破,就会气馁受伤。
于是,父母和孩子每天进行着虚假的沟通,观点意见相同便可以沟通,反之,则进行说教,说教不通便是不听话。随着孩子长大,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反抗也越来越强烈。
在教育这个问题上,传统中国家庭这面镜子反映出最普遍的镜像是什么?忽略甚至抹杀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意识,父母展现出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姿态和奉献者姿态。当遭到孩子的反抗,这种强加的意志就转化为“权力之争”,父母要么以绝对的强势赢得上风,要么转而相反的方向——妥协。
“权力之争”带来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管的越厉害,孩子反抗的越凶;还有一种是孩子选择保持沉默,非暴力不合作。两种结果的共同点是亲子间情感关系脆弱,彼此间不信任,不尊重,既然无法沟通,只好不沟通。
“权力之争”这件事,我在做了两年半的全职妈妈后,才清楚地认识到。有一次,快到睡觉时间,女儿要吃棒棒糖,我告诉她晚上不能吃糖,虫子会咬坏牙齿,她当然不放弃,死缠烂打地坚持要吃糖,并且拒绝洗漱上床睡觉,旁边看电视的老人见她哭闹便说,不想睡就再玩一会,于是女儿更加有恃无恐。面对一个耍赖的一个唱反调的,我立刻火冒三丈,对着女儿吼起来:“我数到三你过来洗脸刷牙!”,结果可想而知,女儿大哭声,我的吼叫声,还有老人从中插手,估计楼上楼下都能听见我家的睡前大闹。原本的管教最后陷入一场权力之争,起不到任何正面效果。
错误的管教方式往往非此即彼,要么一味的顺从溺爱,要么强硬地棍棒底下出孝子。走好民主路线之所以难,因为做父母的自己在童年时代也并没有体验过真正的民主。
年轻的父母不知不觉将上一代人的错误的管教方式重复在下一代身上,却不自知。
我们拒绝承认,孩子身上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源于你自己。
奇怪的是,通常首先意识到问题的是孩子,父母则表示完全搞不懂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孩子怎么变成这样,实在拿他没办法了!”“这孩子天生就是这种性格,不像别人家的…”
有人说,这世上唯有做父母是不需要任何考核证书的。难道每个人天生就能做好父母的角色不需要学习?难道孩子出现的问题需要负责的不是父母。
如今80、90后这一代年轻父母常被嘲笑只会照书养孩子,时不时听到有身边年轻父母谈论因为育儿观念的差别,差点闹得跟自己亲爹亲妈反目。
隔代育儿的冲突此起彼伏,说到底是“谁来做主”的问题。作为新手父母,探索的路程充满挑战,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七大姑八大姨相信自己已经见多识广身经百战,于是矛盾又来了,该怎么带谁来带,遵循老经验还是依据新科学,到底应该听谁的,便引发了新一轮的权力之争。本是一番好心的替儿女着想,最后弄得纷争不断,哪一方都不痛快。
倒不是说传统的经验完全一无是处,只是当我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不希望自己经历过的那些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再发生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毕竟,科学育儿法是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上,用一种更平等更有效的态度去正面管教,照书养也没什么不好。
然而,也并没有哪一本育儿百科或者教育家能向父母保证,只要照着做就一定能教育出一个完美的孩子。我们需要学会的是尊重、信任、引导而不是干预、插手、控制。
世上没有完美的孩子,正如没有完美的大人。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在家庭关系中不断给自己定位,寻找自己的价值和归属,如果家庭成员间关系不够健康,父母对孩子的反应有所偏颇,就会影响孩子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进而发展出有问题的行为模式和性格特点。
每一个父母曾经都是孩子,我们也曾做过镜子,当我们成为了父母,孩子便是我们的镜子,更多时候,审视自己永远比评判孩子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