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孩子的性别认同是通过孩子的主动模仿来获得的,那么孩子的性格塑造则需要父母的互动。
这些互动可以是来自家庭游戏的互动,比如讲故事,玩玩具;也可以是外出旅游,打猎等等。
在这些以任务完成为导向的互动中,父母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让孩子以主动和兴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或探索未知的世界,从而逐渐从互动中收获自信和快乐。
但是,父母在这个塑造孩子性格的过程中,他们传递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母亲更多是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温和、善良;而父亲教授的更多是坚强、勇于冒险、热情、乐观。
母亲通常是通过讲小白兔与大灰狼的故事等比较安静的方式来与孩子互动。在这些安静的互动中,母亲传递的是无微不至的细心、温暖和共情,让孩子认识到人的柔软、脆弱和敏感,认识到人对安全的需要和对爱的归属。
所以,母亲和孩子更多地是建立依恋的关系,让孩子在遇到痛苦的时候,更多地从母亲那里去寻求安慰。对于孩子而言,母亲就是安全的港湾。
而父亲通常是通过激烈对抗的游戏或者对陌生情景的探索来与孩子互动。在这些刺激性的活动中,父亲让孩子逐渐形成刚毅果敢、敢于挑战和对抗挫折的能力。
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会更高。为什么?道理非常简单,因为母亲通常教会给孩子的是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使用方法等,而父亲经常从事家庭中修理车辆、机械、电器等的操作,使孩子对动手操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动手操作推动了孩子的想象力、感知能力、创造力的发展,同时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的欲望。
所以父亲和孩子形成的关系不是像母亲那样的依恋关系,而是一种激活关系。这种关系诱发了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而成功探索的经验又使得孩子获得新的信息,从而对未来的陌生环境表现出勇气,促进孩子的外向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没有父亲的家庭,孩子特别害怕走出家门与其他人去交往。
此外,父亲与孩子的互动也帮助孩子扩大了社会活动范围和社交内容。
因为“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父亲一般具有比母亲更加广泛的交际面;同时,由于父亲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更加宏观和长远。
所以,孩子与父亲的交往可以让他们见识到更多的人和事,让他们学到父亲与其他人之间平等的、和谐的交往,并潜移默化地受到其父亲交往方式和交往技能的影响。这有助于孩子在进入学校和社会后懂得更多的交往技巧,为以后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研究表明,在缺乏父亲的家庭里,孩子会有更多的反社会行为,比如说撒谎、盗窃、斗殴等。同时他的智力、记忆等认知能力也发展得较慢,学业成绩也较差。
所以,对于孩子而言,如果母亲是他/她的避难所和安全的港湾,那么父亲就是他/她迈向未知世界的号角和战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