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归因分析?
场景1:归因分析(分配功劳)
问题:新用户首次下单前可能接触过多个渠道(如朋友圈广告、抖音推广、好友分享),如何量化每个渠道的贡献?
方法:
首次触点归因:功劳100%给用户首次接触的渠道(如朋友圈广告)。
末次触点归因:功劳100%给下单前的最后渠道(如好友分享链接)。
线性归因:所有触点平均分配功劳(如朋友圈+抖音+好友各占33%)。
结论:
若采用末次归因,发现70%用户下单前通过“好友分享”进入小程序,说明社交裂变活动效果显著。
用途:优化广告预算分配(如加大社交裂变投入)。
什么叫做根因分析?
场景2:根因分析(挖掘问题根源)
问题:为什么新用户首单转化率下降20%?
方法:
数据拆解:
时间维度:下降发生在最近2周,与APP版本更新时间重合。
用户维度:安卓用户转化率下降30%,iOS用户无变化。
假设验证:
技术问题:新版本安卓端支付接口存在Bug。
运营问题:新人优惠券未及时发放。
验证结果:
发现安卓用户支付页面平均加载时间从2秒增至8秒(技术问题)。优惠券发放率正常,排除运营因素。
结论:转化率下降的根因是安卓端支付页面加载过慢。
用途:紧急修复技术问题,而非调整运营策略。
总结区别:归因分析和根因分析虽然都涉及“原因分析”,但它们的核心目标、应用场景和方法论完全不同。以下用外卖行业的案例清晰区分两者的差异👇


分别用案例进行举例:
1、归因分析-------小明买奶茶的故事
假设小明最终在一家奶茶店下单,但在此之前他接触了多个广告渠道。我们想分析:每个渠道对小明购买的功劳有多大?
用户路径
周一:在抖音看到奶茶广告(首次触点)
周三:在朋友圈看到同一家奶茶店的优惠券(中间触点)
周五:在微信小程序收到“买一送一”推送(末次触点) → 当天下单购买
归因分析的核心问题
小明最终下单,功劳应该算给哪个渠道?
不同归因模型会给出不同答案:
1. 首次触点归因(First Touch)
规则:100%功劳给用户第一次接触的渠道。
计算:
小明首次接触是抖音广告(周一)。
抖音获得全部功劳(1单)。
适用场景:适合品牌初期扩大认知(比如新品上市)。
业务结论:抖音广告是“拉新”的关键,应加大抖音投放。
2. 末次触点归因(Last Touch)
规则:100%功劳给用户下单前最后接触的渠道。
计算:
小明最后接触是微信小程序推送(周五)。
微信获得全部功劳(1单)。
适用场景:适合促销转化(如限时优惠)。
业务结论:微信推送直接促成购买,应优化小程序弹窗提醒。
3. 对比两种模型的结果
归因模型功劳分配
首次触点归因抖音:1单
末次触点归因微信:1单
发现:同一笔订单,因归因模型不同,结论完全相反!
现实中的复杂情况(多个用户)
假设有3个用户购买奶茶,路径如下:
用户A:抖音 → 朋友圈 → 下单
用户B:朋友圈 → 抖音 → 微信 → 下单
用户C:微信 → 下单
按首次触点归因计算
用户A:功劳给抖音(1单)
用户B:功劳给朋友圈(1单)
用户C:功劳给微信(1单)
总计:抖音1单 + 朋友圈1单 + 微信1单
结论:三个渠道“功劳均等”,但实际微信直接促成了用户C的转化。
按末次触点归因计算
用户A:功劳给朋友圈(1单)
用户B:功劳给微信(1单)
用户C:功劳给微信(1单)
总计:朋友圈1单 + 微信2单
结论:微信贡献最大(2单),其次是朋友圈(1单)。
为什么需要归因分析?
避免决策误区:如果只看末次触点,可能高估微信的作用,忽视抖音在早期吸引用户的价值。
平衡预算:根据目标调整策略:
想拉新 → 参考首次触点(投抖音/朋友圈);
想促销 → 参考末次触点(投微信)。
一句话总结:
首次触点 = 第一个发现你的“媒人”(功劳在介绍认识)。末次触点 = 最后劝你买单的“销售”(功劳在临门一脚)。
2、根因分析—— 在线教育行业案例
场景
某在线教育平台“学而通”发现,付费课程的用户留存率(续费率)从60%暴跌至40%,需找到根本原因。
分析方法
数据拆解:
时间维度:留存率下降始于3月,与新版本上线时间重合。
用户分群:
新用户留存率从50%→30%,老用户从70%→65%。
功能使用:留存下降用户中,80%未使用新版“学习计划”功能。
假设验证:
假设1:新版本“学习计划”功能体验差 → 验证:用户反馈“功能入口隐蔽,不会操作”。
假设2:课程质量下降 → 验证:完课率和课后评分无显著变化。
结论:
根因是新版本功能设计缺陷导致用户学习路径混乱,而非课程内容问题。
解决方案:
优化功能入口,增加新手引导弹窗 → 留存率回升至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