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读的第一本书似乎不太好,因为书中的内容很不美好,读着让人不好过。更是因为书中的情感太过炽烈,接下来读其他书也许会感到平淡无味吧!但它的确有着奇特的生命,给了我从未有过的读书体验,它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无疑是世界级的经典,但在读这本书之前,在我心里,以及从周围的反应来看,艾米莉·勃朗特的这部作品不论是名气还是评价似乎并不如姐姐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两者之间如果选择阅读的话,《简爱》肯定是我的第一选择,对《呼啸山庄》却从未有过一丝考虑,直到我读了作家毛姆写的《文学回忆录》。
毛姆将艾米莉·勃朗特及《呼啸山庄》列为自己所写的《文学回忆录——世界十大小说家及其代表作》之一,著名作家将我不了解也没放心上的作家及其作品如此推崇,这使我十分好奇。
在他的书中,毛姆先是对艾米莉·勃朗特这样写到,“艾米莉是一个古怪、神秘、阴森森的人。从未有谁当面见到她,看到的都是荒野池塘映出的倒影。你必须从零零落落的影射和散列的逸事中猜想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她很清高,是个冷酷、叫人不安的人。她在荒野散步时偶尔会放纵地雀跃狂喜,你若听见了,可能会觉得很不自在。姐姐夏洛蒂有朋友,妹妹安妮有朋友,艾米莉一个朋友都没有。”这些只是一部分介绍,但是基于对神秘事物的探测心理,特别又是这样一个谜一样的女人,的确给了我莫名的吸引。
而对《呼啸山庄》一书的介绍,毛姆引用了夏洛蒂·勃朗特说的话,“我也强迫自己重读一遍——妹妹死后我是第一次打开这本书。写得气势磅礴,让我再一次感到佩服。但我的心情很沉重:读者简直没法体验到纯粹的乐趣,每一道阳光都是透过一条条险恶的乌云洒下来的,每一页都充斥着一种道德上的磁力。”
又有其他的描述如:“如果她作品的审核员阅读原稿,会被书中人本性如此无情又不宽容吓得发抖——为这些灵魂如此失落和沉沦而颤抖。”“《呼啸山庄》是一部非凡的作品,是很糟的一本书,也是很好的一本书。它很丑陋,却含有美,是一本让人可怕、使人痛苦、充满激情的书。”
可能是品味比较独特,不需要看更多的介绍,我已经对这部作品起了浓厚的兴趣。它到底是怎么个丑陋?却又含有美?怎么使人痛苦?却又充满激情呢?这似乎是一本不同于以往我读过的任何一本书,我带着极大的好奇走入书中世界。
然后,花了一个星期读完书后,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我也终于体会到“读者简直没法体会纯粹的乐趣”、“被书中人本性如此无情又不宽容吓得发抖”这样的感受,也不再好奇为什么周围人对这本书没有热情。因为书中的情感,具体说是男主人公非一般的精神世界的确超过了常人,或者干脆就是违背常人的一般情感观念。
就像正常不过的交流,在书中一律都是带着冷漠、嘲讽、不耐、凶狠、无礼、疯狂等等的态度,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让人看得直皱眉头。一段话中可能就含有贱人、废物、畜生等不好的字眼,不说富贵人家的美好品格,连普通人的一般品质也远远谈不上。通常面对别人的友善,我们一般都以友善回应,书中却会更加恶劣。通常面对死亡,我们都会选择宽恕,放下过去的恩怨,书中却会变本加厉。要表述出这些让人不舒服的感觉很难,我需要从书中摘取一些例子:
“看到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她的小狗吊了起来。当她为它向我求情时,我说的第一句话是,除了一个人之外,我恨不得把他们全家人全都吊死。”
“瞧,这么一条可怜巴巴,卑鄙下流的母狗,居然还梦想我会爱她,这岂不是荒唐透顶——十足的白痴?你去告诉你家主人,内莉,就说我一辈子也没见过像她这样的贱东西。”
“她在我眼前使我感到的厌恶,大大超过我折磨她时得到的满足哩!”
“我没有怜悯!我没有怜悯!虫子越是扭动,我越想挤出它的内脏!”
“我急忙赶上前去看看她是不是昏过去了,谁知他竟像一只疯狗似的吐着白沫,对我咬牙切齿,还带着贪婪的妒意,把她搂得更紧了。”
“用烧红的钳子拔神经,比起劈头盖脑敲脑袋来,需要有更多的冷静。”
“他的头发和衣服上,都蒙上了一层白白的雪,他那尖利的食人生番似的牙齿,由于寒冷和愤怒龇露着,在黑暗中闪闪发亮。”
“他的前额,我原来认为很有男子汉气概,现在却觉得如此狰狞可怕,这会儿还笼罩着一层阴云。他那双蛇怪般露出凶光的眼睛,由于失眠几乎已失去光泽。”
这些只是一小部分较为容易引用的例子,只有亲身进入书里才能切身体会到那种感受。从这些例子中能看出,作者要形容一个凶恶的人,还要用足生动却又可怕的话语,似乎害怕读者不能根据一张面目可憎、扭曲、肮脏、阴沉的面孔辨别出这是个丑陋的人,还要对这张面孔反复多次的进行修饰。虽然不得不承认这些修饰“生动十足”,但实在是算不上好的阅读体验。
更多的是给人带来不适感,这也许阻挡了许多读者的脚步。我想作者还真是不温柔,一点也不考虑读者的感受。转念又想,如果艾米莉就像毛姆说的那样是个无比骄傲清高的女人,那她的确有可能才不管他人的感受,只管肆意地发挥自己的所思所想。
或者干脆就像姐姐夏洛蒂说的那样,艾米莉写下在众人看来无情又不宽容的人性,但是她自己却不自知,还以为那是人们的正常反应呢!那《呼啸山庄》真可以算得上是她的“本色出演”了。可艾米莉真的意识不到她创造了一个误入人间的恶魔了吗?或者说她意识不到自己对喜怒哀乐的表达已经强烈到让人不适了吗?我对夏洛蒂说的话深表怀疑。
就像上面说的那样,刚开始阅读时我也感受不到人性的善和美,读起来也是磕磕碰碰。就如这个相对比较温柔的例子,“他使劲地摇我,直摇得我牙齿都咯咯作响。”只是普通的一句话,我知道这是想通过一个强劲的动作表达某种强烈的情绪。可那时我脑海里会忍不住浮现,我用力地摇啊摇一个朋友,似乎不会出现牙齿像什么咯咯作响这种情况,难道还要再用力?再用力?我很苦恼,到底要用多大力啊!这就不能让人顺畅的读下去了。
而书中有更多这种常人不能理解的情感,我时不时被迫跳出故事感叹人性怎么能这么不友好!行为怎么能这么恶劣!这就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读书心情和读书进度。在受过几次类似的折磨后,我试着并最终找到一个规避的方法。那就是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知道这是要表达极致的愤怒、憎恨、无情或某种情绪,但是会尽量克制自己不要想得太多。并试着通过分离,暂且将那些乱七八糟的极致的情感放在一边,集中注意力在故事情节上,就这样我终于能比较安全顺利的读下去了。
而如果暂时分离掉那些强烈到让人不适的情感再来读这本书,其实这本书讲述的也不过是一个简单平常的故事。
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本是个低贱卑微的流浪儿,小时候被呼啸山庄的老恩肖收养,得到的宠爱超过了老恩肖的儿女亨德利和凯瑟琳。有老恩肖的关照,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快乐的成长,并有了深厚的感情。可是等到老恩肖一死,新主人亨德利就剥夺了希斯克利夫的一切。接着希斯克利夫离开呼啸山庄,凯瑟琳嫁人。几年后,希斯克利夫回来进行他的一系列报复大计。
对我们来说,这样的故事其实听得不少。这分明就是一个穷小子和富家女相爱不得,穷小子出去混了几年赚点小钱再回来报仇的故事。只是现在的富家女和穷小子我们称之为贫富差距,那时称之为阶级差异。而这本书实质上就是反映两个不同阶级相冲突的故事,从中又反映了女性无法挣脱固有束缚的悲剧命运。
女主人公凯瑟琳就是上等阶级的代表,这类人长有一头淡黄微卷的头发,一双蓝蓝的眼睛,一张光滑白皙的皮肤,天生就是一副高贵模样。这类女性应该具有的美好品质有:美丽、端庄、高贵、有知识、有教养。不能具有的缺点有:任性、娇纵,这些应该属于下等人。
可是本身应该具备优良品质的凯瑟琳却天性带着任性、娇纵这种下等人该有的性格。因此她能和卑微的希斯克利夫一起玩耍,他们是同一种人。在自己的家里,凯瑟琳可以毫无顾忌的发挥自己的天性。小时候,有呼啸山庄老主人的宠爱,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能快乐成长。
只是等到老主人一死,希斯克利夫很快被贬为仆人,回到他该在的卑贱位置。凯瑟琳也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而外面同等阶层的人具备的都是高贵美好的品质,凯瑟琳也不能再肆意的任性而为。虽然她天生任性,可她也享受所处阶层带给她的美好生活,也为别人对自己的崇拜感到虚荣。
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就是下等阶层的代表,他是被呼啸山庄老主人收养的流浪儿,黑头发、黑眼睛、黑皮肤,天生就是一副低贱人的模样。事实上卑微低贱的人也是正常人,最开始希斯克利夫也是正常的性格。只是即便老恩肖对他十分宠爱,他还是一副任性、孤僻、奇怪的性格,并没有被改造具备一个上等人的优良品质。后来凯瑟琳嫌弃他了,他也能想到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好。
只是还没有机会改变自己,一番误会让希斯克利夫离家出走。等他再次出现时,凯瑟琳已经嫁人,在走向报复的路上,他开始变得粗暴、残忍、冷酷、无情,慢慢从正常人转变为一个令人恐惧的恶魔。结果是他成功夺取了仇恨的恩肖家和林敦家的财产,可以决定两家后代的命运。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作为下层社会的一员,又具有无比执着骄傲的性格,我想她应该会对凯瑟琳这种爱慕虚荣的上流小姐嗤之以鼻。特别是凯瑟琳还逃避自己的真实情感,又想同时霸占两个男人对自己的爱,真是贪心不足。但我想她嘲笑更多的是当时社会对女性固有的束缚,家人不可谓不爱凯瑟琳,只是因为上等人对下等人的鄙视,上等阶层门当户对的观念,她只能嫁给最合理的那个人。
作为现代人的我,也不喜欢凯瑟琳这样的人物。但我想到,在如今这个文明开放的社会,即便是富家女与穷小子这样的爱情故事,怕也难有美好的结局。而生活在那个讲究阶层的年代,作为身在其中的女性,凯瑟琳也无力反抗。再想到她被爱情与现实折磨致死,就徒留一声叹息了。
并且相对于凯瑟琳来说,希斯克利夫所处的位置就更为有利。因为他本身就是一无所有的下等阶层,什么也没有,就不需要害怕失去什么。他没有家人朋友,也不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只是最后希斯克利夫虽然实现了自己的报复大计,获得曾给他带来不幸的财富,但是这改变不了他自己活在痛苦中的事实,结果不过是一出两败俱伤的悲剧。
这种反映不同阶层的人对爱情的追求和控诉女性被束缚的作品是值得可歌可泣的,但我想这类作品虽然不多,却也不会少,就这一点来说《呼啸山庄》其实并没有太过特别。甚至它那种毫不掩饰扑面而来的凶恶气息,使得它更不能与那些直接抒写真善美的作品相比。
那让这部作品从众多伟大的著作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就是那被我分离出来的,寄托在男主人公身上强烈到让人不适的情感。它因爱而生,成长为无情、残暴、冷酷、凶恶、疯狂,并最终上升到那种情绪的极致。
它那么病态,一度让我只看到男主人公的无情冷酷,让我感受不到一点人性的温暖。它那么强烈,一度掩盖了那内敛的深藏在心底深处的悲伤爱意,让我感受不到一点爱情的美好。
它又是那么特别,我想完全体现了艾米莉骄傲坚强冷酷的性格。因为在我逐渐明白哪怕她所要表达的爱情是多么坚贞执着,也很难产生那种因坚贞不渝的爱情应有的感动。在我看来也许她觉得那种为赚取读者眼泪的感动是懦弱行为,因此她才会不考虑读者的感受一心一意写下那些让人不适的文字。
而如果你不能先在心里做过一番争斗再耐心读下那些可怕的文字,也就不配了解书中深藏的感情。那不是鼓励你去不择手段追寻一段疯狂而愚蠢的爱,而是让人懂得美好爱情对生命的意义,反思爱情在种种因素面前的脆弱,我们对待爱情又是怎样的态度。
我想这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写作或是为名利,或单纯只为明心志。名和利需要别人给予,而心志却需要别人回应,我想艾米莉也不例外。虽然她清高、骄傲、冷酷、遗世独立,却怕比任何人都希望获得认同。只是坚强如她不会开口,我想她比谁都明白她热烈过分的情感,你只有从她疯狂、冷酷和骄傲的外表下去耐心体会才能感受到。
而《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表现出的因爱而生的疯狂,就是她感情的升华,也是表现的她那比任何人更为坚贞不渝的爱情心志。虽然遗憾在她生前,她没能等到别人来聆听回应她的内心世界,好在后来人们都懂了。只是她将对爱情的追求写得如此入了魔,自己却孤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独独还差了一个人,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无比的遗憾!
写于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