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100万次的猫》是日本绘本作家佐野洋子的一个绘本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虎斑猫在一次次重生中变得麻木冷酷,在遇见一只美丽的白猫后明白了什么是爱,最终带着爱意死去的故事。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吸人眼球,故事中生与死,自由和安逸之间矛盾反复重现,这些矛盾最终推出了一个古老的诘问,到底什么是爱,面对爱又该如何选择?令我佩服的是执教老师选择用信息技术融合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孩子高效阅读,在诗意的氛围里感悟生命之美,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带领学生思辨交流思考这个古老的问题,在他们自己生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一、小组讨论,发现“爱”的关键词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视频回顾文本内容后,以分享阅读经验的态度提示学法,要读懂文章,将人物的故事划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从而教师顺势提出学习任务:每一个阶段用一个词来概括虎斑猫的一生。老师不着急马上开始小组讨论尽快找到答案,而留出30秒让孩子们自己思考,这一步虽然看似简单,却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过程的尊重,每个孩子自主思考结果产生的差异,也为后面几次小组活动提供了对话基础。这种对思考过程和差异的尊重更贯穿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全程。教师提出了简洁明确的小组讨论要求:1、听见每个成员的声音2、请一位同学将讨论结果记录在“小组合作单”上。3、交给老师。在3分钟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后,老师组织交流反馈学生的发现前,又再次鼓励学生阅读之中没有对与错,只有自己的理解。这时每次小组的发现角度都不太一样,有的小组看到的是自由的得失,有的看到的是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这时教师提醒学生思考这些讨论结果之间的异同,有的学生发现相同的答案,有两组都写到别人的猫成为自己的猫,有的学生发现不同,有些组有写到爱上白猫这个阶段,面对多出来的一个阶段,教师没有给出评价,而是自然地让同学们在讨论结果当中去找到答案:爱上白猫是重要人生阶段吗?这个问题促使学生更加深入角色的生命,去体悟文章传递的重要信息,在这次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IRS选择。可以看到,全班学生通过反馈器给出统一答案可见学生在交流的关键词过程当中深化了对“爱”的思考,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二、师生共读,表达“爱”的感受
接下来老师在图文结合讲故事当中,随机抛出问题,引导孩子们一步一步的去理解,这是怎样的白猫?如果你是虎斑猫?你心里怎么想?读一读,虎斑猫是怎么样说的?白猫的反应是怎么样的?虎斑猫改口怎么说的?语气是怎样的?在一连串的问题中,学生带入了虎斑猫的心理活动,再请几个学生他们对虎斑猫的爱是什么的认识写在黑板上。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断强调随机挑人,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被挑中的机会,也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学习的参与感,确保全班同学都能跟上学习步调。
在故事的结局部分,老师讲故事后,再次请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1、阅读绘本28-31页,邀请一位同学读故事给大家听。2、讨论:虎斑猫的爱是什么?从哪些文字和图片中体会到的?3、再请一位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在“小组合作单”上。老师再次强调每一个同学都分配到任务。在这个环节当中,就可以看到孩子们比上一次的小组活动更加专注投入,思考也更深入了,并且把思考顺利地转化为诗意的语句,比如爱是一生的陪伴,爱是大滴落下的眼泪,爱是黑暗的一盏明灯,所以教师再次问出为什么虎斑猫没有再次活过来,孩子都明白了虎斑猫不是不能活过来,而是选择了不想活过来。可以看出,孩子们由上一个阶段关注故事情节到关注故事传递的思想,对爱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了。
三、直面选择,追寻“爱”的真谛
文尽有余味,掩卷当深思。文至尾声,思考没有止步,老师继续带领孩子深入爱的话题,这次关注的不再是角色,不是作者,而是在场的每一个人。老师给出孩子们爱的选择题:为什么虎斑猫不愿意活过来?失去爱的人,我们还能活下去吗?知道爱很重要,所以让我们学会爱亲人,爱自然爱朋友…好吗?这些问题老师让学生通过IRS反馈他们对这些问题的选择,对于出现的差异,教师强调了答案不重要,重要的选择不同答案的原因。老师倾听不同孩子答案的原因后,不进行褒贬评价,而是给出杨绛老师和《我们仨》的故事,鼓励他们在生活继续追求自己的答案。执教老师不急于在一堂课上讨论出一个统一的究极的答案,而是意识到思想的成长过程是长期积累的成果,而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样“慢即是快”的教学观体现了生命的成长规律的敬畏和尊重,令人动容。
关爱生命,关注全体学生,这堂课不仅让孩子经历一次爱的探寻之旅,也让我们感受信息技术融合下课堂生生不息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