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老卞是做公益的时候,老卞看上去圆圆胖胖,脾气却不是盖的,当做事不得力的时候马上会一针见血扎得你生疼。
他喜欢讲一个词“维度”,我们做人做事需要从不同的维度看问题。
我以前做事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做,再看,后来发现总是走着走着就和当下的处境无法匹配,活得焦虑而痛苦。感性的色彩和强烈的目标感可以让我们按照既定的轨道先做到普世意义的优秀,却很难到达安宁的状态。偏执让我们收获了短暂的优秀,也造成了更深的迷茫。
老卞作为一个天使投资机构的工作人,主要的日常就是看项目。
今天下午伴随老卞一起看项目,看到了两波创业者,一个是研究生,另一个是创业到一定阶段的少年。投资人的眼光,更多考虑的是未来的增长空间,所以他们反复讨论的问题就是天花板的问题。
天花板这个词让我眼前一亮。
我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和我的一个社会导师说:我要终身从事一项事业。当时导师泼了我一盆冷水: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能5年从事一件事情已经是非常非常难得了,谁敢说终身?
当时我不太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认为是油腻的中年人在打消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激情,甚至还感到有些忿忿不平。
后来经历了职场,洞悉了人世遭遇、顺境逆境以及各种悲欢离合的诉说,开始重新省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所说“以终为始”,我们应该将时间的长度拉长,也就是巴菲特的“很长的坡,很湿的雪”这样的问题。但是这种理论的正确性是有条件的,比如方向是正确的——否则南辕北辙,比如和个人能力资源是匹配的——否则收效甚微,比如外界政策、市场、竞争环境没有发生变化……
我终于明白“最大的不变就是变”,这成为我在遭遇职场困境时候的果断选择跳槽的主要原因,当然这一决策也在后来被证明是非常明智的。后来,在我做团队的时候,这句话我常常和我的准人才们交流,和我的客户们交流,俨然,这似乎又成了我笃信的一项真理。这句相对正确的真理一度让我非常安宁、平静,相信着,验证着……
然而这就真的正确吗?
如果从行业来说,一个市场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逐渐出现非常多的竞品公司,也许先发优势使得它们无法超越,但是市场竞争格局会变得激烈是一定的。
我突然发现,自己又重新焦虑起来,一种迫切需要寻找真理的心情在每个早晨会雄心勃勃得被唤起。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好吧,我们佛系不起来。
“很长的坡,很湿的雪”和“最大的不变是变”,这两种理论应该如何“他洽”?我们既不屑于做固执守旧的“老古董”,又害怕成为没有定性的浮萍扎不下根。这时候需要思考的就是“定位”。
《定位》这本书将定位的作用阐述得非常明确。作为想要长期专注得从事保险行业的代理人来说,我必须能够非常清晰得向客户以及候选人解释清楚我的公司以及我自己在这个行业的定位,至少是当下的定位,这才会有上升的空间,这才会有对任何外界诱惑不为所动的定力。
最近看到一本书,关于瑞士钟表,感到很有启发。瑞士钟表在日本石英钟等种类发行后,市场份额一度跌落,瑞士没有放弃这一产业,而是坚持定位,坚持匠心精神。他们做了三件事:1 拒绝转型,专注升级,坚持制造手工机械表 2 强势资本并购,形成超大型钟表集团 3 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引领世界奢侈品消费浪潮。
高端市场有高端的打法,低端市场有低端的谋略,切勿同业相侵,切勿互相诋毁,因为每一口唾沫都会上升成行业诟病和行业风险。而那些模糊不清、战略不清的竞品公司,只会成为赛道上远远的观望者,艰难跋涉,未知希望。
换位到我们的职场,思维应该是相似的。10年,我想做到一个怎样的量级,拆分成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我们应该在当下做好什么样的事情。找一个不讨厌的好行业,做个忠实的老员工,真正将职业素养发展到成熟期,保持专注,日日精进,或许也是一种打法,而且还是看上去比较靠谱的打法。
选择决定未来,那就是天花板的问题,同样的努力不同的赛道,职场的天花板也不同。如果早早思考好天花板,有没有觉得每日起来就像打了鸡血,需要努力,觉得前途似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