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来我校做过讲座,偌大的光华舞台似乎容不下她娇小的身体,拿着话筒就蹭蹭地来到了观众席中,之后整个讲座下来都不曾离开过。她置身于观众中,时隐时现,我们二部的座位被安排在后面,想看清真容还真有点困难。幸好大礼堂前面的左右边有两块大屏幕,介绍王老师时,有一张她的生活照。我和我的同事不由同叹:“这么年轻(据她自己介绍她的年龄应该有四十有余了),怎么保养的?是怎么做到常葆美颜的?”之后我和她互加了微信,日常常关注王老师的朋友圈和公众号,从中感知一二,再后来觅得王老师写的《和学生一起的日子》一书,逐页拜读,终于解开了王老师常葆年轻之秘诀。
学生的幸福便是自己的幸福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触动颇深:我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来自对学生的爱。爱,不需要理由;爱,让我在匆忙的早晨,把吃的,喝的留给学生们;爱,让我眼睛里装着每一个学生的幸福;爱,让我沉浸在这种幸福之中,也许,这就是理由。王老师寒夜缝衣、赠衣于生、全员有奖、智劝戒烟、收藏梦想、善待家长······无不表现出了王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学生的一笑一闹,一阴一晴都成了王老师的情人般的日思夜想,成了自身情感的一部分,她用她独特的教育智慧悄无声息地为学生解忧纾困,滋润学生成长,每个学生从中获得生命的尊重,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因此王老师在校园里受到众生的欢呼、拥抱、“绑架”的待遇就成了家常便饭的事,这种欢呼、拥抱、“绑架”再加上同学们火热的青春分子地催化作用,就成了王老师最佳的保养护肤品。
我读这本书很慢,不是它难读,恰恰是因为里面的故事让我有了寻找那份属于自己与学生之间及家长之间快乐和幸福的渴望和勇气。这学期来了一名新生杨小明同学,这位学生在开学的两个星期内给了我两次心惊肉跳。第一次他趁着门卫忙于接待家长之际,偷偷溜出校外,幸有好心人帮忙,由我接回了学校。另一次他一人躲在四楼的小木屋角落里,我和同事们找了两个多小时方才找到。经过这两次的惊吓,领导从安全角度出发,要求我通知家长把孩子带回家。本来这孩子就是原来学校退出来的,如果我现在又把这个孩子完全推给家长,我无法想象家长在手足无措后的极度绝望感,我的内心也会自责一辈子的。从这几天的我与他的交流来判断,小明是一个思想很纯净的孩子,我不甘心,也不想放弃,诚如王老师说的“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我们做教育的职责所在。中午午休期间,我和他单独谈了整整两个小时,之后又与他的家长电话沟通了四十几分钟,得到了以下几个信息:1.父母离异,父母都觉得很亏欠孩子,生活中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索求。2.之前学校里,他坐在最后一桌,属于老师和同学眼中的透明人。3.对自我极度缺乏自信,却又极为敏感。这两次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为他与同学发生了口角的矛盾,他感觉这里的同学不尊重他,不认可他,才会躲起来冷静冷静。针对以上情况,我首先把他的位置调到了第一桌,告诉他是我班不可缺少一员,老师时刻都关注他,并在他的旁边安排了两个热心的、成绩优秀的孩子,以便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其次引导他学会与同学之间分享零食,互换课外书阅读,增进与同学的交流和感情;再次安排他负责我班的就餐路队,让他参与班级的管理中,从中获得自信和责任感;让他从管理路队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引导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获得同学们的认可。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杨小明已经很好的适应了我校的寄宿制生活,在身边同学的帮助下,学习能力、交往能力都有了长足的提高。我每天在课间看到他与身边的同学快乐地嬉闹,心中幸福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学生喜欢的课
王老师在书中说:“教师要用对待恋人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因为恋人的眼睛里全是爱,全是对方的可爱之处和优点。”王老师这个打比方极具形象和幽默地说清楚了师生关系,又清晰说明白了处理师生关系的方法。在日常教育生活中虽然我不会歇斯里底地大吼大叫,厉声喝斥我的学生,但我总是以我阴沉不苟言笑的脸和犀利的眼神告诉学生这样做或那样做是违反纪律的。所以我的学生不怎么爱靠近我,就算体育课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我的孩子们都显得拘谨。如何改善我与孩子之间若即若离的师生关系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如今王老师的书中一席话让我心里云开雾散,从改变称呼开始,从真诚的微笑开始,悄悄地走到学生之中去,我相信不久以后,我的孩子们也会在操场上大声的欢呼我,跑过来拥抱我。
学生喜欢的课是什么样的?----“不着调的课”。“不着调”的背后是什么呢?是王老师渊博的知识储备,是深厚的文化修养,是炉火纯青的教学技艺,是一往情深的教育情怀。再反观自身这些年的数学课堂教学,不温不火严谨有余却魅力不足,职业的倦怠感日显严重。而今,通过阅读王老师的书,我找到了自身问题的根源所在,并获得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诚如书中有言:“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学生才喜欢。讲台是教师的灵魂所在,努力修炼自己,构建魅力课堂,让学生喜欢,让自己快乐。”
合上此书,我明白了王老师这份年轻的秘诀来自她对教育的终生挚爱,来自对教育初心那份坚守,来自她对学生深切热爱。此刻,在这份年轻的光和热的作用下,我从中获取了源源不断地教育力量,努力改变自己,努力提升自我,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天地中寻找到属于自己那份“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