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卖汤圆的小姑娘
《绝地求生》之后,《旅行青蛙》这款养生佛系游戏火了。
广大佛系青年很喜爱这只蛙,朋友圈从“大吉大利,今晚吃鸡”变成了晒蛙。
《旅行青蛙》的主人公是一只可爱的小青蛙,青蛙出不出门、什么时候出门、什么时候回来,都是无法预测的。
每天一个蛙吃饭,一个蛙学习,一个蛙出去旅行。偶尔寄来的明信片,记录了它看过的风景。这些蛙父蛙母能做的只有辛勤收割三叶草赚钱,给自己的蛙准备好干粮和帐篷,等着呱儿子回家。
被朋友圈的晒蛙勾起了好奇心,于是养了一周,操碎了心。
早上看到呱儿子坐在床上看书,边看边打瞌睡,有点心疼。
晚上见他自己在家吃饭,形单影只,希望他多出交几个朋友。
蛙出去旅行,超过半天不回家,我看着蛙的房间心里念叨着:“这是去哪儿撒野去了,也没个音信......”
看着呱儿子寄回来的明信片,不禁想这呱儿子是不是傻了?为啥每次都去同一个地方?
想给他买最好的装备,去更多的地方,交更多的朋友。
余额不足的时候,感觉呱儿子跟着我受委屈了······
01
玩着玩着,我就玩成了“呱妈”,像极了我妈。
上学时候,一到寒暑假,老妈总问我想吃什么,然后列好清单,假期给我换着花样做。
我妈:怎么吃那么少?多吃点儿,胖点没关系的!边说边给我夹最喜欢的红烧鲤鱼。
我:妈,吃不了这么多啊!碗里的菜堆成了三角形。
我妈:少吃点!脸都圆了!边说边给我盛了半碗小米粥。
我:妈,早饭要吃饱。我举着碗,眼巴巴的看着我妈。
我妈:天天就知道呆在家,出去和朋友聚聚,呆傻咯。
我:哦~
我妈:放个寒假,在家也呆不上几天,整天在外面疯玩!
我:·······不是你让我多出去和朋友聚聚。
我妈,就是这么矛盾。
养了这只蛙,我成了我妈。
养了这只蛙,我开始理解我妈当时的心情。
我就是那只怎么做都被我妈“嫌”的呱娃子,无法和妈妈沟通的蛙。
拒绝沟通,用沉默对抗是呱儿子的常用办法。
就像我养的那只呱,他不会主动告诉我,我只能猜,猜不透。内心充满了不可控感。
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他饿不饿,旅行中发生了什么难忘的事情。
02
当认为孩子听父母是天经地义时,当认为父母怎么对孩子都是爱时,残酷就会发生,因为伤害被浆糊成了爱,所以残酷发生时,不自知。———武志红
爱是为他指路,不是替他选好路。
游戏里,我们想让呱儿子做这做那,可它是那么倔强,从不听话。
我们为什么要控制它?因为爱。
我们想要给它更好的环境,我们想要让它衣食无忧到处旅行,我们想要让它开心......
所有这些期望的主语都是“我们”自己,并没有“呱”做主语的时候。
我也开始理解呱。
呱做每件事情也是有它的理由;
呱看那本书比此时出去旅行更有趣;
呱在家里一个人吃饭比和不熟悉的朋友一起寒暄更自在。
有一种好,是我为了你好。
有一种爱,是控制的手段。
帕萃斯·埃文斯的《不要控制我》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女儿7岁左右。
他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些。”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贝蒂认为,她怎么会让女儿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呢,一再否认女儿的感受,视图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强加给女儿,因为她是爱苏茜的呀。
看起来,她清楚女儿喜欢吃什么,实际上是她对女儿的想法视而不见,“真够奇怪”。
除了我们自己,谁又能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03
做父母,做子女,今生都是第一次。请相互理解,多多指教!
第一次当“妈”才发现,当个合格的呱妈也需要不断学习。学着和蛙沟通,学着努力赚钱给蛙,学着如何给蛙自由。
做父母,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是今生第一次,他们也在摸索着经验。
也请试着理解他们,接受父母的不完美。
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两个充满诗意的词汇: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
不含敌意的坚决:我能感受到你们爱我,但是我需要自己的空间。虽然我会拒绝你,但对于你们的付出,感激定分毫不减。
不带诱惑的深情:我无条件爱你,坚定和自信,爱就爱了,不会营造出一个让你需要我的境况。我爱你,也尊重你的选择。
最好的界限原则,最好的关注态度。
试着理解对方,第一次的人生,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