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背景:
在柏拉图的《申辩篇》这篇辩护词中,苏格拉底描述了当他听说有人问德尔斐神示所一个大胆的问题“有什么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吗?”神示所回答说“没有人比他更聪明”时,他有多么惊讶和惶恐。苏格拉底说道,“当我听到这件事情时,我问自己,阿波罗可能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知道自己并不聪明;既不非常聪明,甚至也没有一点聪明。”由于苏格拉底觉得自己弄不清楚神示的裁决是何用意,他决定尽力反驳。于是他来到一个人们认为聪明的人那里——一位雅典政治家——去向他学习。和政治家谈过后,苏格拉底去诗人那里,然后他又去工匠那里。这些人确实不知道他不理解的那些事情,但是他们以为自己也知道其他许多事情,甚至是最伟大的事情,他们的傲慢完全抵消了他们的真知。因此苏格拉底最终得出了对德尔斐神示所的意图的如下解释:显然,神并不想对苏格拉底说什么话。他只是为着利用这个名字断言:“最聪明的人是像苏格拉底那样承认自己实际并不聪明的人。”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辩护,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将自己的哲学理念一一道来。在这一节的内容中,苏格拉底将自己比作牛虻,比作上帝的恩赐,他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他没有批判什么,也没有反对什么,只是说出真理和真相。而现实与所说的不相容,杀害真理者必陷入谬误。这一节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是如何界定知识分子的责任的,并且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苏格拉底对逻辑性的重视。
在《申辩篇》前面的内容中,虽然苏格拉底慷慨陈词地证明对他所有的指控都是不成立的,但是最后还是被投票判处死刑。其原因在于尽管他的言辞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很多人更多的是被情绪而不是理性所操控,因此苏格拉底对世人的批判和指责让他们非常不满。可悲的是这群人却能决定苏格拉底的生死,这是苏格拉底的悲剧,也是现代文明依然需要去面对的一个难题。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以后,他本可以提出一个处罚方案来替换死刑,但是他“固执”地认为他应该得到的是奖赏,因此法官坚持了原判。伟大的苏格拉底从此离我们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