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温水中遨游的青蛙(论文研究)

过去的两周中,我在知网阅读了关于“信息茧房”相关研究的一百多篇论文,这一概念来源于2006年哈佛教授桑斯坦的著作《信息乌托邦》,用以比喻信息传播中受众只关注自己选择的内容、使自己能安慰和愉悦地传播世界,陈昌凤与仇筠茜二位老师认为桑斯坦提出的“信息茧房”,是基于美国两党政治的语境对新技术降低政治信息多元化以及政治信息极化的忧虑,但如今被剥离了美国语境、两党政争的语境,被泛用于所有信息。

随着手机自媒体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平台主页推荐是根据个人喜好来的,通过对用户的浏览历史(据说还有手机中照片,其他软件浏览内容,甚至还有的推荐令人怀疑该APP偷偷开了我的麦)的分析,来了解用户的爱好和关注的领域,导致用户看到的都是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内容,对于其他内容的了解少之又少,渐渐将自己封闭在“信息茧房”中。

虽然这只是一个现象比喻,被人当做现象名称。不过个人认为这个名称还是很贴切的,“茧”是昆虫幼虫过度到成虫的一个阶段,人们常说破茧成蝶,茧是昆虫重生的地方,虽不柔软却很安全,很多幼虫就在自己的茧中度过冬日,再也没有出来过。像极了被自己所爱的内容包围的我们,每天看着重复的,自觉有趣的内容,无暇去接触新的内容。最终导致自己视野越来越狭窄,也会导致人越来越偏激。

这一现象是与移动APP一起火热起来的,典型代表是网易云音乐的日推,网易云根据用户最近的听歌习惯改变推荐的风格,某天沉迷《念诗之王》第二天网易云就推了赵丽蓉老师《探戈就是趟着走》,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推荐省去了寻找自己喜欢的音乐的时间,对喜欢各种奇怪音乐的我来讲还是很方便的。淘宝的推荐也采用了这种技术,有时候就会比较尴尬,给家里男性长辈买完礼物两三天时间里,淘宝是会推荐这种我不喜欢的东西。有时候和朋友聊起想买什么,打开手机一看淘宝给推荐了,这时就会有点慌,怀疑它偷偷打开了我的麦,如果信息泄露怕不是要凉凉。

关于“信息茧房”的相关研究绝大部分都是传播学者及从业人员,从媒介社会责任角度的阐述。他们认为想要解决问题,应该提高受众媒介素养,强化供给侧改革,主动发挥媒介的引导作用,提高媒介内容的质量。也有教育学者及教师从业者研究该效应对大学生,及思想政治类课程的影响。他们认为会影响学生社交能力的形成,造成学生们群体极化,加剧他们过激心理。

而从经济学角度和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就比较少:以算法为主导,自媒体为用户定制“个人日报”是市场竞争严峻的体现,而人对于内容一成不变的信息茧房自然是有冲破它的反向心理的,因此也不必太过担心该效应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接下来两周计划阅读《单向度的人》,深度了解技术发展,市场竞争压力加剧的环境下,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造成了哪些影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听说多多姐专门为女生写了一套书,套系名为《女生心事簿》,一系列共5册,分别为《好朋友是一辈子的天使》、《智慧比漂亮...
    一只小飞啾啾阅读 3,157评论 0 0
  • 坚持写作,最初是为了记录大学的成长和点滴小事带来的思考,写着写着发现写作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不仅是越来越多人的关...
    梦小茹阅读 1,157评论 2 2
  • 七情是三因中的内因,七情致病的特点不同于外因致病的六淫。六淫侵袭人体时,是经由皮肤及口鼻而进入人体内环境中,...
    漫步_d0d4阅读 5,724评论 0 0
  • 在下述三秒之前,张朝阳对我唯一的影响大概是他职业起步于1994年时任MIT亚太地区(中国)联络负责人。这让我对构建...
    淘淘象阅读 5,278评论 7 15
  • p34~40,一生中,不管是什么原因,总有一些人扮演者邪恶的角色。拥有对他的人控制力是源于个人的无力感。最原始的力量,
    ruby吕阅读 83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