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ny说:今天这一篇关于读书的碎碎念。公众号开通快两个月了,一步一步的拿到原创标识,拿到赞赏功能,也慢慢的开始有读者在后台留言说每晚都在等Sinny更新,心里都是暖暖的。今天主要是在说读书和写作的关系,这两者不能单一的割裂开来去评判,读书是写作的积淀,而写作让我们把自己的思考输出,这二者相互促进。
转眼公众号开通快两个月了,最初决定做原创号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坚持这么久。去年的时候做了一个公众号,当时设想自己即便不能坚持每天都有一篇原创文,至少一周一篇还是有可能的,可是没坚持下来。很庆幸这一次自己坚持了下来,回头想想这两个月,才发现只有自己不断的学习,才能够不断的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为文字,分享给大家。也就是说想要输出自己的知识见解(写作),首先需要有足够的输入(读书)。
小时候自己是一个很不爱读书的人,至少老师要求读的各种名著,自己只把《三国演义》完完全全的看了下来,其他每本书的读后感都是基于网上的各种读后感拼凑而来。那个时候写作水平是前所未有的差,语文老师提到我,简直就是头痛欲裂。后来高中,慢慢的开始去读以前没有读完的那些书,语文成绩也就随之慢慢的回升。那时候最佩服的一个男生,不知道读了多少书,在我们吭哧吭哧背着《阿房宫赋》的时候,自己仿写了一篇《高新赋》来赞颂我们高中(高中名高新一中)。那时候只是觉得这个男生好牛,现在想想,他背后究竟自己读了多少的书和古文,才能让语文老师自叹不如呢。后来看到他也开始做公众号,虽然不常更新,但是每每更新的内容都在我所不能企及的高度,而这一切,也都归因于他的阅读。
回想去年自己开始做公众号的时候,玩票的心态不说(其实这次也有一些玩票的心态啦),光是读书的这部分,就远远跟不上创作更新的速度,也难怪无法坚持。写作是一个长期输出的过程,不光需要有一些经历的积累,还需要不停的学习去给自己的经历补充新鲜的血液,写下的文字才不至于干瘪无趣。所以在这次决定做公众号之前,自己的读书计划就开始慢慢执行了,只不过还是从七月份开始,读书的数量和质量才开始慢慢增加。幸而之前的积淀虽然不多,但足够让我在最开始的一个月里有料可写。
不过光有输入也是不够的,思考也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昨天刚刚看完知乎周刊的《读书这件小事》,里面针对一个话题的讨论还是蛮吸引我的。是说对爱因斯坦说“人在一定岁数之后,阅读过多反而会影响创造性”的观点该如何如看待。在讨论之前,Sinny先在这里贴上原句:Reading, after a certain age, diverts the mind too much from its creative pursuits. Any man who reads too much and uses his own brain too little falls into lazy habits of thinking.
当我们看到完整版的句子之后,其实会发现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就是“学而不思则惘”,而谈及这个话题的原因就是,在我们想要输出的时候,除了要有一定数量的输入(也就是读书)之外,思考也是必须要做到的。如果我们读书没有建立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那读了也基本等同于没有读。而自己在第一次做公众号的时候,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那时候一天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上课,和朋友吃饭聊天,到晚上八九点,坐在座位上盯着电脑半个小时,尝试着写些东西却不知道该写什么,之后索性就放弃,开始找那些很火的文章转到公众号里面。之后做着做着又觉得没意思,最后也就不做了。而这次不同,自己开始慢慢的强迫自己去写字,而为了到晚上自己可以有话题可写,白天有空的时候就会选择让自己多去读书来输入知识,同时在输入的时候也在思考,究竟哪些点是能够引发我的共鸣,可以在晚上的时候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文字。而这个过程却是促使我坚持下去的原动力:因为思考是会上瘾的。
再者从另一方面来讲,书读的足够多,就有分享自己的感悟的原动力,也就需要一个平台,想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会慢慢开始做公众号的原因吧。如果我们总是埋头苦读,也有自己的思考见的,却没有一个平台能够输出自己的思考,这会让我们没有动力去继续坚持读书。所以人人开始做自媒体,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最起码我们每个人都有原动力去读书,来补充自己的知识欠缺。
所以对于读书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过程:读书为我们积淀写作的素材和话题,加之思考,也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而持续不断的写作输出,更能让我认识到知识积累的不足,也会促使我坚持去读书,为自己注入更多的新鲜知识,也为自己即便每天更新,也会有持续不断的新话题。
当然,最后还是要感谢一下每天都在等我更新的你们,因为你们也是我持续读书,持续创作的动力之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