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中偶得

静中偶得

“羊”了居家休息,除了偶尔看下邮箱,回几个邮件,便是微信群消息满“楼”飞的“爬楼了”。也正好是可以静下来的时刻。

只有静下来,才会有所思考,才能有所感悟。平日的劳碌让安静的思考成了奢侈的事情。

目光所及之处便是书架里殷红封皮的《红楼梦》, 翻到了麝月,那个伶牙俐齿的丫头。晴雯,那个“心比天高”的美丽姑娘。在那个平常的寒冬腊夜。关于那天晚上书上是这么说的“晴雯在熏笼上,麝月在暖阁外边”。 半夜里宝玉要吃茶,晴雯不动,麝月起来服侍宝玉,让她特意披上了一个貂颏满襟暖袄,服侍宝玉吃了茶之后,麝月要出门走走。晴雯看见麝月出去,想唬她玩耍,从熏笼上下来,直接就出了房门。结果就着了风寒,而这个风寒,要了她的命。

近来新冠疫情放开之后,“羊潮” 海啸般涌来,与此同时各种养生之道甚嚣尘上。虽不乏调侃,但是一个事实,不尊重历史、不爱护自然、不爱惜身体,自有苦果。貌似麝月就丫头老成聪明得多。

但是,经年累月为人处事的风格,不断变化的时势 ,不同的关注点和利益诉求的出发点,偌大贾府都轰然坍塌。也许晴雯的下线就是这些大家族们没落的一条暗线吧。很长一段时间都让人们放弃了对于过往的深究和研磨,只顾无暇左右地向前走,熙熙攘攘真如百舸争流。就像“新冠病毒”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来源。个体的渺小只能发以麝月似的感慨“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但愿都如抽丝。

 密密麻麻的长篇小字,读来十分消耗力气。脑子里想起麝月“一日也没吃饭,他这会还不保养些,还要捉弄人。明儿病了,叫他自作自受。” 还是暂停 “长篇累牍”吧。

翻到了杜牧。

“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日历也应景也似的撕得只剩下两页,那么厚厚的一本日历那么多个熙熙攘攘的日子都撕去了,浑然不觉。忽然也就懂了诗的意思。杜牧真是一位哲人。一位有历史观的哲人,即我们常说的“知哪儿来,往哪儿去。”敏感地从叮当作响的冰面上,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从一个貌似欢乐的点里感受到人生流逝。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曹操还不是白色脸谱化的形象。当知道铜雀台是曹操的宴乐场所,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集团首领孙策以及头号人物周瑜的夫人。首脑的夫人被“锁”到曹操的铜雀台,先见赤壁之战的历史被改写,或则说杜牧是偏向曹操。只不过是因为东风为周瑜提供了便利,否则铜雀台内外是莺莺燕燕的“春天”和大乔小乔。

翻开史书,那个大时代背景下,汉室衰败,一统天下的帝国时代黯然落幕。群侯纷起,社会动荡不安。巴蜀的刘氏集团和东吴的孙氏集团联合攻打实力强劲,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定火攻借东风,火烧赤壁。曹操大败。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如果不是东风之便,在杜牧看来只是周瑜走运而已。可赤壁大战之前,周瑜屯兵江州,于浔阳烟水亭操练水兵,深谙水战要利。

再一首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失败乃兵家之常事。如果能做到包羞忍辱,还是大有可为的。 杜牧似乎失败者给予了莫大的鼓励,无论是往者还是后来者。然后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杜牧的历史观同样能让人感悟到:看淡成败,一个人一个集团再有才华,再有实力,成功也需要是天时地利人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很长一段时间,只觉得这是一首清新而文采飞扬的写景诗。当稍了解杜牧一二,才发现这同样也是写历史,清丽风景里那个多寺庙的南朝,那个被统称为魏晋南北朝里的南朝。历史课本大多有一句“魏晋南北朝标志着经济中心南移”南北文明深度结合。而其实这也是中国由统一的汉王朝后再次陷入分裂的局面,社会动荡,黎民百姓生活在一个黑暗环境里。皇族门阀大多纵情酒色,不识礼法追求个人性格的表达。整个社会也人心颓丧。而这个时候的南朝梁帝萧衍,在道家、玄学、儒学这三大思想的尝试和选择里 ,期给王朝注入如精神力量以建立国家意识形态。依靠“独尊儒术”强盛起来的汉朝,光芒万丈。然后儒学在汉末却被嘲笑为腐迂的对象。此后经历魏晋三百年的动荡,南朝的儒生早已不是原来的儒生了。没有了先秦时期的昂扬勃发的气象,也没有汉朝盛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道家得道成仙的思想,更多只是适合个人修养,并不利于国家统治,对于普通大众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与道家密切关系的玄学,在魏晋时曾经风靡一时,但也因南朝军人的政治瓦解而失去了土壤。时衰世乱。当中原王朝一统天下的帝国时代黯然落幕,陷入迷茫与恐惧的人们迫切需要精神安慰。佛教通过不同路径传入中国,随着佛经翻译日益发达,中国本土高僧积极讲传,魏晋以后,佛教开始大规模传播。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普遍空虚,佛教广为流行,既成为上层社会的寄托,也成为普通大众的慰藉。佛教成了南梁王的选择,并与儒家的仁德观念结合,极具中国特色,慈悲观也极大的发展了佛教教义。佛门清规逐渐定型,包括素食、僧服、独身等等。佛教在中国拥有了一整套可操作的制度和模式。南梁王将佛教定为国教。他希望用佛教的悲悯,来荡涤整个南朝弥漫的戻气。经过南梁王的推动使得南梁的文化发展到了整个南北朝时期的巅峰,为唐诗的绚烂绽放开辟了道路。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或许有人觉得,现在谈起写这些透着一股酸腐气,可能还带着那么一点不解甚至不屑。想来也大可习以为常,毕竟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历史中所蕴含的现时价值。那是一段很长的路。

当然,对于个人的生存与生活,或许停留在熏笼上操持衣食住行、一官半职。也是一种合理的常态,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整个人群,却是很需要“瞻前顾后”因为眼前之事,只是一个点;当世所展现的环境和风景,也仅仅是一个平面。群体印象和集体意识一旦仅仅定格于这个平面,便显得淡薄而缺少根基,容易被突如其来的风吹得支离散乱。



(网图侵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