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经常听同事朋友哭诉被自己孩子缠住问问题,内心是奔溃的,最后直接吼出“没有为什么”,我还一度不理解有什么难的,为啥还吼上了,我还出主意告诉他们,“你就直接告诉她啊,如果你也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就行了,巴拉巴拉一大堆”,同事是直接给我一白眼,“等你有孩子就知道了”。
然而最近一度时间,我就被啪啪的打脸了,每天接沐宝回来的路上,看到什么就一脸认真开始了如下对话:
看到墙上贴的广告问我
- “这是什么?”
- “贴的广告”
- “广告是做什么的?”
- “用来告诉大家,有个地方有卖什么什么的” (这是一条卖东西的广告)
- “然后呢?”
- “然后我们就知道了,可以去买需要的东西了”
- “然后呢?”
- “然后我们就可以买到我们想要的东西了”
- “然后呢?”
、、、、、、
“没有然后了,我们要回家了”
我当时内心是奔溃的,更让人郁闷的是这样的情节随时发生,每天都要问一样的无数个“为什么”的问题,持续几个星期了。我从一开始的循循善诱到最后直接结束话题,或者转移话题,这会才真正理解同事当时的心情。这样情节出现几天后,我最近看各种育儿资料梳理她这“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含义,才知道孩子的问题也是分真假的,这里跟大家分享下。
纯粹好奇的问题
这就是真的“为什么”,一般从孩子会说话,孩子越来越多的自我意识和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他就会问很多的“为什么”,这是认知发展的一大进步。比如沐沐会问“这个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水龙头为什么出水呢?”,当她问这些的问题的时候,她对这个世界有了好奇和觉察。
这个是问题是要好好回应和鼓励的。面对这类“为什么”,我们父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认知,“不要追求做一个什么都懂的父母”。很多父母在这段会觉得奔溃,多半是因为自己不懂而压力大,就像我开头写的同事一样直接回应“这有什么好问的?”来打击孩子的求知欲。
相反我们可以在在这个阶段教会孩子,即使不知道答案,该如何寻找答案,当他问一个我们不知道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妈妈也不知道呢,我们一起去找找答案吧”。
寻找答案的过程,比直接给答案可以学习到更多,这才是我们要交给孩子的,也是我们父母需要学习的。
表达情绪的“为什么”
这类就是假的为什么,像开头一直问我为何就是表达她无聊的情绪的为什么,她想要我关注回应她,像这种我就耐心回答完她的主要问题,进入死循环时,我就赶紧转移话题,找到她感兴趣的事情呼应她,前几天哄她睡觉,爸爸在忙,她就一直问:
“爸爸呢?”
“爸爸在工作”
“爸爸为什么工作呢”
“因为爸爸有些事情没做完”
“为什么没做完呢”
“……”
“为什么?”
她不断反复问为什么,这时我意识到,她不是在问问题,而是在表达情绪,想要爸爸陪她的需求。
后来我就问她:你是不是想爸爸过来跟你一起睡觉是不是?你想爸爸跟我们一起睡觉是不是?爸爸也想跟我一起睡觉,但是爸爸这会还有点事情没完成,你可以问问爸爸还需要多长时间可以睡觉,然后我们先躺下等爸爸回来,爸爸很快就会回来陪你睡觉了”。
我这样回应她,她就不在问我为什么了,因为她的情绪得到了回应。
还有一种就是寻求关注的“为什么”,就是想要引起你的关注一直问你问题,有次我跟爸爸在讨论事情,沐沐在旁边玩积木,她就问我这个积木是什么颜色呢,我认真回答她的问题,就一直问然后呢?然后呢?当陷入无限循环时,我就知道她不是想要问问题了,她只是想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赶紧终止跟她爸爸的谈话,坐到她旁边陪她玩,我就告诉她:“沐宝想妈妈陪你玩是不是?爸爸跟妈妈需要讨论事情,你自己先玩会,五分钟后我们就可以陪你玩积木了,你可以看着墙上的表,从这个针过一个格就是五分钟,你提醒我们,我就可以陪你玩了”
我及时回应她想要关注的需求,当她感觉自己被重视了,就不会通过循环问“为什么”来引起我们的注意了,也就接受我的提议,就自己玩去了。
像这个阶段的孩子的“为什么”,家长也不要一味陷入解决问题的模式里,要先了解这“为什么”背后的需求,逐步去回应。是求知欲呢还是寻求关注?还是表达情绪?